相比疑窦丛生的滕中重工收购悍马案,同为民营企业,专注于汽车产业的吉利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商务部官员公开表态,赞赏吉利有效利用外汇储备的作为, " 在必要时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吉利已同中行、建行等3 家国有银行达成了贷款协议。" 投资的人,找上门来的太多了。" 李书福说," 我们并不是谁的钱都要,还是要看资金投入的持久性如何。" 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因此给了李书福最大的认可。自 10月23日福特公布吉利为优先买家的消息,吉利汽车几个月来股价顺势大涨124%. 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纷纷调高对吉利的股票评级,认为吉利汽车将逐渐树立质量和性能上的竞争优势,还将获得沃尔沃的技术和海外分销网。
狂人的挑战
凭一个李书福的胃,消化得了一个世界知名的老牌汽车巨头么?
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这不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沃尔沃董事长等几位高管给福特董事长联名上书,宣称吉利汽车不是合适的持有人," 它是家小公司,而且没有研发沃尔沃的必需技术。" 近年来收购冲动急切的北汽、上汽、南汽等,无一不是大型国有企业。第一桩汽车业跨国收购的失败案例就近在眼前。2004年,上汽集团以5 亿美元入主韩国第四大汽车巨头双龙汽车。几年中,这对怨偶关于 " 偷窃技术" 、" 注资问题" 的相互指责从没结束。持续的经营恶化和几次三番的罢工,让上汽痛苦不堪,今年年初选择申请破产保护,放弃了对双龙的管理权。导致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0多亿美元。
十多年造车,骄傲的李书福从没把牛气哄哄的老外放在眼中。
相比其他企业家在意自身的国际形象,李书福对待国外媒体的态度算得上" 傲慢".几年前,本刊记者曾采访过李书福。同时在场的一家美国电视台摄影师要李书福摆几个镜头,打开车门上下两番,他面露不耐烦之色,拒绝了合作;而当另一家德国媒体问他,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是什么,他竟不客气地回答," 不告诉你".相反地,他对国内媒体的态度要和气得多。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即使提的问题不专业,他也会耐着性子认真回答。
然而,这是个真实的残酷世界。一点点民族自豪感并不能保证吉利不重蹈上汽的覆辙。他的第一个敌人是工会。
在欧洲,工会的势力极为强大。目前,沃尔沃的生产线、研发机构、营销团队、目标市场主要在欧美。当3 月份传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即遭遇瑞典当地财团、工会以及民间的敌意。目前,吉利有两个竞购对手——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管牵头的" 皇冠" 财团,以及一家由沃尔沃高管和瑞典汽车工会领导人牵头的财团。
即使收购顺利,工会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李书福。
沃尔沃轿车近几年销售下滑严重,2008年出现15亿美元巨额亏损,相比前年销量下降20% 以上。这也是福特着急卖出沃尔沃的原因。一旦吉利入主沃尔沃,任何想通过裁员、降薪和生产转移来控制成本、扭转亏损局面的方法,都会遭到来自工会最强硬的抵抗。要侍候好一支牛皮哄哄的员工团队,可不像在国内打发流水线上的农民工。3 万人的队伍,工资、奖金、福利、各项社保,那是天文数字。
目前看来,双赢方式只有一条——加大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香港券商消息称,吉利已经开始为沃尔沃在华布局制定计划,第一步将在内地设立两家分厂。
考验他的第二道槛,是他的驾驭能力——如何管控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
李书福已经开始四处挖角,组建一支富有国际经验的高管团队。原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另一新近加盟吉利的关键人物,是菲亚特动力科技原中国区总裁沈晖。
虽然常被人嘲笑是个农民,李书福在企业管理上是少见的器局开阔之辈。
早年,李书福兄弟一起打拼创办的吉利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2000年,一心想把吉利做成一个现代化企业的李书福,通过至今让他伤感的骨肉决裂,迫使家族成员退出了日常管理。历经两年,吉利实现了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起一支专业的汽车研发、经管团队,开始了急速奔跑。
在沃尔沃收购案上,李书福再次显露了他的过人之处:许诺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保留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唯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 相当于港人治港".这样一则可化解沃尔沃高管人员对中国吉利的敌意和怀疑;二来,也保持了沃尔沃品牌血统的纯正——这可是吉利大把真金白银换来的。
这回," 狂人" 李书福表现得很谦虚:" 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 一旦收购成功," 沃尔沃仍将是原来的沃尔沃,吉利仍是吉利,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