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扩大是中国内部失衡的最重要表现,内部失衡造成了外部失衡,收入不平等也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因素。”
1月7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10年中国经济论坛”上,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发表演讲,系统谈及了中国改革的成功和成本。
尽管1月的纽约寒风凛冽,参会者还是清晨7点多便在纽交所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一通过严格的安检进入会场,可见中国经济的吸引力。
在论坛上,林毅夫和招商局董事长秦晓发表了主题演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多位专家先后发言,就中国经济走势和结构调整等问题发表看法。
邀请中国学者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以英文演讲的形式来探讨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这一活动本身的创意无疑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美国业界的积极回应。报告大厅内座无虚席,近600位来自华尔街投资银行、金融公司以及首都华盛顿、费城等地的经济学家、外交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出席,他们不仅认真、耐心地听会,而且还积极参与到一问一答的互动环节。
演讲中,秦晓也指出,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劳动者收入形式单一等问题,是中国经济重新平衡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他们还为此开出了药方。
林毅夫:内、外部失衡是改革的负面结果
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什么,成本是什么?
林毅夫指出,过去30年间,中国不仅保持着GDP年均9.8%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保持着社会的稳定,这与许多转型国家截然不同,也是中国改革获得成功的表现。取得这一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后所采取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而这种发展战略能够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改革之前,中国采取的是支持重工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这种资本密集型行业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扭曲的机制来保护重工业产业。”林毅夫指出,改革伊始,大部分改革的建议都是立即取消这些扭曲,但如果这些扭曲得到纠正,重工业企业就会由于缺乏竞争而倒闭,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渐进的改革方法被逐渐采纳。
随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开市场、取消限制,允许私有部门进入。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部门所获得的成功也为其他部门的改革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取得动态经济增长、同时又保持着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所在。
谈到改革的成本,林毅夫指出,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是改革的负面结果,也是中国当前承担的成本。
其中内部失衡表现在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在外贸盈余的增加。
林毅夫认为外部失衡是由内部失衡造成的。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倾向很低,因此,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会提高中国的消费倾向,也会减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失衡。但是目前的收入分配形式导致了中国总体消费倾向很低,而总体储蓄倾向很高,导致了中国必须依靠全球市场来分配其产品,这就使得贸易盈余不断增加。
林毅夫强调,中国内部失衡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差距扩大。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8,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影响社会长久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