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从需求而言,收入分配问题是核心
秦晓认为,中国经济的平衡,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考虑,从供给面而言,产能过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中国有超过10个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急需调整。而从需求方面而言,收入分配问题则是核心。
第一是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第二是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目前,国家更多的资源被分配给企业,而不是劳动者,这使得收入分配更加不均。而且,由于当地政府的主要目标依然是GDP增长率和税收收入,这个目标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服务业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收入的途径之一。
第三是土地流转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继续,更多农村的土地会被转化为城市土地,处理好农村土地征收和转让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
第四是劳动者收入形式的单一。目前,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资产收入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十分小,这使得中国的广大劳动者不能分享到国有企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
秦晓认为,过去30年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城市化和私有化也如火如荼。但最近几年改革的步伐有所放慢,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没有了改革的压力。但经历此次危机后,不进行改革而维持现状的代价开始出现,重新开启改革进程的时机已经到来。
改革药方
林毅夫将内部失衡的原因归结于一些部门改革的滞后。
首先是金融部门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金融部门由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大银行倾向于给大企业贷款。因此大企业容易得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信贷,这影响了中国的收入分配,一是由于中小企业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受到损害,从而减少就业机会;二是低收入水平的群体更加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资本服务。
其次,自然资源部门改革也落后于经济改革。改革前,中国为了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政策会扭曲投入品的价格,将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品之一。更为关键的是,至今,大部分的扭曲并没有得到纠正,由于自然资源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有很大的差距,而能够利用自然资源的群体就会从中受益,中国收入差距因此又会被扩大。
林毅夫指出,中国面临的这些挑战使我们认识到,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纠正金融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的扭曲是很重要的,这些扭曲的纠正会使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其比较优势,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的不平等和储蓄消费的不平衡。
秦晓给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应当转变其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经济应当从政府导向的经济转变为市场导向的经济,需要政府做的仅仅是提供必要的公共品。
第二,要放开要素价格,比如土地、劳动力、能源、自然资源和资本。对于前四种要素,逐渐使价格自由化是解决的办法,否则长此以往要素价格将会严重扭曲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资本价格,秦晓认为,当前资本账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汇机制,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比如给定一个真实的浮动区间,引入市场因素使得真实汇率能够被发现。
第三,国有企业要让利于民。国有企业应当是由整个国民所共同所有的,而不是仅仅由政府所有,目前,国有企业的利润往往是上缴给政府,这一点是与国有企业宗旨相违背的,中国国民应当从国有企业中获得收益。秦晓认为,将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国民中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移到中央银行和相关的基金,第二是将其转移到资本市场中。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