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赵本山,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17岁进入公社文艺宣传队。1982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7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连续多年获春节晚会一等奖,被观众誉为“小品王”。后进入影视界,在《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中担任导演和主角。2003年,创建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刘老根大舞台。
前不久才康复出院的赵本山,近日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而此次的话题看上去颇为劲爆:赵本山花2亿元购置了私人飞机。在老百姓心目中一贯质朴、憨厚的本山大叔为何会如此奢侈?赵本山的经纪人高大宽出面解释说,买飞机并不是赵本山的个人行为,而是集团行为,是本山传媒运作的一部分。管中窥豹,本山传媒集团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
从当年雄霸春晚的“小品王”到如今玩转文化产业的成功商人,赵本山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蜕变。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也只有赵本山自己才能体会得到。这其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坐拥巨额财富的赵本山,他的发家之路并不是靠一般人所熟知的走穴、演出等手段铺就的。在演艺圈摔打多年的他,自己摸索出一套生意经,简言之,就是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之路。
“对缝儿”淘来第一桶金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小品界颇有名气的赵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个公司除了做文化、广告和影视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业务就是从事煤炭经营和煤炭运输。
在那个因多年计划经济影响的时代,我国的流通领域仍旧壁垒重重,积重难返。“对缝儿”其实就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有很多是在这个时候靠这个发财的,联想的柳传志就贩卖过电脑和电脑配件,而赵本山则靠煤炭买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赵本山是个有着灵敏商业嗅觉的人,他从来不囿于条框的限制,能够突破“小巷思维”,动用各种力量去为自己钟爱的艺术事业奠基铺路。
由于当时时代背景和市场的限制,用副业来养主业,是赵本山当时不得已的选择。不过,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产业的开发和追求,卖煤只是解决公司初期资本积累的问题,并不是赵本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因此他见好就收,很快便将主要精力和资本投入到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之中。
转移“注意力”成功踏足影视产业
一提到赵本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晚“小品王”。过去的近20年来,每年的春晚几乎都会出现赵本山的身影,到后来甚至发展到了“没有老赵这道菜就开不了春晚这道席”的地步。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央视春晚吃惯了的那道菜,没有吃够的时候照样往上端。”
春晚,让赵本山与电视结缘。而春晚每年惊人的收视人群使得赵本山有了最为强大和固定的观众基础,亦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人们认可他,喜欢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小品的层面上,他更是老百姓追求快乐的“草根文化”的代言人。久而久之,他在广大受众中,形成了一种无法排解的“角色期待”消费效应。正是因为这种消费效应和大众的期待,得以使赵本山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独特的、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然后向大众兜售这种文化符号。当许多人借助春晚这种“消费效应”四处走穴大赚其钱的时候,赵本山却在默默开辟自身的品牌价值,依托“央视春晚”为他营造的得天独厚的大环境,独辟蹊径地在开发和打造自己产业的“模式”上下大工夫。从这时开始,赵本山转而触电荧屏,开始投资电视剧。
2002年,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之后,赵本山一发不可收拾,又先后自编自导了《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多部系列电视剧,此举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价值,更是打造了一个平台,将东北本土的传统文化和方言特色传播开来。按照影视业的普遍产业规律测算,几部影视作品为赵本山带来的实际经济利润估计在2000万元以上。
就这样,赵本山将受众对“春晚小品”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了对其影视剧的期待上,并从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补给,自己的公司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资本,更积累了如何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实战经验。精明的赵本山就此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条文化产业链渐渐成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