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跃彬)利用铁路入地时机,我市将对铁路隧道上方约8米的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建造省会标志性的地下步行商业街。记者日前从市规划部门获悉,日前新胜利大街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已经市规划审批委员会原则通过,预计2011年3月,随着铁路入地工程的六线隧道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正式开工建设。

地下空间与市级商业中心区的范围一致
据了解,因铁路穿城入地,胜利大街改造后地面将形成宽约140米的景观性主干道,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我市谋划了新胜利大街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借鉴国内外相似案例,提出利用铁路隧道上方约8米的可开发空间,进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设地下步行商业街,整合中心区两侧空间的方案,在方便街道两侧通行的同时,打造繁荣的商业中心。
“本次地下空间开发的范围北至新华路,南到裕华路,长约1.3公里,与规划市级商业中心区的范围一致。”据省会胜利大街铁路入地段地下空间开发方案的设计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王敏介绍,地下空间开发总面积约8.8万平方米。其中:北区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南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米。开发宽度主要为铁路下穿工程上部约40米宽范围,局部位置适当拓宽,该工程将打造成石家庄市标志性的地下空间工程。
“结合铁路入地工程实施地下空间开发,不但可以节省资金,缩短工期,而且还可避免将来建设中的重复开挖对城市的影响,未雨绸缪。”王敏介绍说,本工程将开创地下空间与铁路工程综合开发的先河。按照施工方案,铁路入地工程,在隧道建成后,上方将加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盖,接着,将盖上约8米厚的浮土。如果地下步行街与其同步实施的话,铁路入地工程节省了顶部施工完成后回填土施工,而地下步行街则节省了开挖土地的成本,一举两得,这样,铁路入地工程的工程量也可减少,地下步行街项目还可争取时间。
由于具备连接街道两侧交通的功能,地下步行商业街通行系统将四通八达。规划方案提出,在民生路、正东路等增设多处横向穿越胜利大街的人行过街地道。基本达到有交叉路口的地方就有出入通道,同时在重要的商业设施地段,也将设置出入通道。从而实现东西向过街地道与南北向主通道共同形成舒适、通达的地下步行系统,行人可从地下方便地到达地上各区域,畅通无阻。
地下步行街分为南北两个片区
据王敏介绍,在规划中,由于地铁1号线在地下一层将穿越中山路,因此在设计中将地下步行街以中山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中山路以北片区,现有南三条、新华集贸市场、民族路步行街等商业区,同时这里又汇聚了正太饭店、大石桥、纪念碑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保护建筑,由于此区域商业成熟,人文气息较浓厚,因此北区地下空间开发以特色文化、休闲服务为主,为购物人群提供休闲、餐饮和交往空间。
“与北区不同,中山路以南片区,这里紧邻中迪及新时代广场等开发项目,拟建大量商务办公及居住建筑;同时,按照规划,该区域还将设置地铁车站,可以说这里发展后劲十足,人气旺盛。”王敏表示,因此,他们将南区地下空间开发定位为商业步行街。 以满足区域大规模的步行交通需求为主,同时布置一定规模的商业,以完善步行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强片区的商业氛围。
据了解,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时,为地下商业街集聚更多人气与商机,方案提出在南北两区即中山路和裕华路增设两处地下公交枢纽, 在北区,利用中山路现有框架设置过境公交停靠站。而在南区,则在裕华路胜利大街交叉口东北侧的公共绿地下,设置公交首末站,并利用立交进出。
“缝合”城市让桥东桥西“血管”通畅
“铁路入地结束了桥东桥西分割的历史,新胜利大街地下空间的开发则有效地‘缝合’了城市,打通了桥东桥西沟通的‘毛细血管’,使桥东桥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市城乡规划局总建筑师张晋在谈到开发地下步行街的意义时说。
张晋表示,实施铁路入地工程,就是要结束铁路分割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但铁路穿城入地后,胜利大街改造后地面将形成宽约140米的景观性主干道,这在极大改善中心区的交通条件,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主干道140米的断面宽度阻隔步行交通,造成了新的过街难题;并且两侧商业受到主干道大规模过境交通的分隔,难以形成市级中心商圈的规模效应;同时,道路中央景观绿带由于进出不便,其休憩、游玩功能难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这对桥东桥西在一定意义上还会起到一定的分隔作用。
上海市政院提出的“缝合城市”概念,则实现了城市形态缝合、城市功能整合、历史文化融合,让步行者享受城市环境。张晋表示,这种“缝合”不是简单地用线缝合,而是使其血管流通,实现真正融合,通过对地下步行街与上方中央绿化景观带的有机融合,上下贯通;通过地下步行街与上方相交路口的相通等等,使他们相互贯通,市民可自由行走,一定意义上抹平外部的伤口,使桥东桥西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缝合”不仅将实现桥东桥西的通畅,而且还将与上方中央绿化景观带有效结合,上下贯通,让大面积绿地景观真正服务于民。据张晋介绍,规划提出在中央景观绿化带上设置多处地下开敞空间,使地面绿化景观与地下空间上下贯通,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比如设置出入口、采光带等,使市民可自由出入两者之间。实现市民在地下步行街可以看到地上中央景观绿化带,而在中央景观绿化带也可很方便地到达地下步行街,这样不仅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实现自然采光通风和生态节能。同时,使市民能够安全、方便进出中央景观绿化带,充分发挥其休息、游玩的功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