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宣传部经理李伟介绍,这是在传统的玻璃幕墙基础上,经技术创新设计而成的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只要出太阳,这座20多层的大酒店就成了“不冒烟的发电厂”。
住宅小区也变了模样。今年8月,新一代C区业主龙飞收房时,除了常规资料,还拿到一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说明书”。住在27层高楼,还能用上太阳能热水系统,令他格外欢喜。
小区开发商、河北建新建筑集团董事长李建新介绍,作为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小区,太阳能应用改造工程从2007年开始,目前200多盏庭院灯、景观灯已改造完毕,B区、C区业主全部用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供应的24小时热水。改造后的小区,变成了“低碳”的典范。尽管比周边楼盘要贵,依然好卖。
如今,在保定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太阳能智能型交通信号灯在眨着眼睛;复兴路、向阳路等主要街道,太阳能路灯在“用太阳照亮夜空”;白洋淀旅游景区,364盏景观灯、草坪灯、路灯全部用上了太阳能;不久,能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能座椅也将走上街头……
市发改委主任郝国赤介绍,2007年保定市就提出建设“太阳能之城”,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到2010年节电4.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3年间,该市为推广太阳能技术投入了18亿元,明年将完成全市所有小区的太阳能照明改造。
一年前,保定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51%;今年,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低碳城市研究会”。而今,该市正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拟出台全国第一个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保定向全世界亮出了一张靓丽名片。
发展低碳产业,企业勃发绿色竞争力
建设“低碳城市”,保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近3年来,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增速保持在50%左右。2009年,随着多晶硅提纯等一批超十亿元的重点项目投产,“中国电谷”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再次提升。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连书君介绍,“中国电谷”将打造成一个以电力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和企业群,重点发展风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节能产业等七大产业园区,已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
在“中国电谷”,有我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依然保持着光伏电池每瓦主原料硅、非硅成本消耗量最低的世界纪录;中航惠腾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国电联合动力公司进入国内风电整机五强。截至2008年底,“中国电谷”累计售出光伏产品、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全国已有贵阳、杭州、德州、珠海、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构想。先行一步的保定,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努力做好“低碳发展”的加减法。
在保定,“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正在得到全面实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