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用工荒”敲响警钟,人口红利因此成为2009年人口学与经济学讨论中的流行术语。
什么是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到底能“红”多久?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对此,权威专家纷纷答疑解惑开“良方”。
人口红利制造了“中国奇迹”?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均GDP增长贡献达到26.8%。30多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高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毋庸置疑,中国已经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
人口红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在专家眼中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
根据中国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结论,2009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2.35%的峰值,而后总量开始下降,预计2030年或下降到67.4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也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转移出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剩下2481万人,而且基本为难以转出的老弱病残。“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逝去,尽快着手应对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日方说。
如何规避人口红利枯竭的负效应?
近1个月内,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纷纷公开表态,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当前的人口红利、规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时产生的负效应等问题,从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建议一:人口生育政策调整。
12月4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社科规划人口学科组长、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田雪原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建议目前可选择实行“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建议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这为积极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提供了新的契机。蔡日方认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能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建议三: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未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农民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两项改革都会降低未来的养老负担率,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