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这个概念的核心其实是说海尔做了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兼容海尔的家电产品,也可以兼容其他品牌的家电产品?
张瑞敏:对。只要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我们都可以为他们组合进来。
FT中文网:所以说这个概念的核心枢纽是以海尔为基础的一个整体配套的方案提供。
张瑞敏:对。
FT中文网:中国很多企业都有进入500强的梦想,其实2005年时海尔是最先提出要进入世界500强的。“500强”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过千亿,作为第一个过千亿的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是否找到了未来30年中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德鲁克说“商业本质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你看来海尔所找到的商业模式方向是什么?
张瑞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也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寻求不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也可以做大但是很难做强。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去创造用户,创造市场。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怎样能最快速度的满足我的需求?说起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希望打造的是虚实网结合的能够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
所谓“虚网”就是互联网,“实网”就是营销网、服务网、物流网这类网络,我们希望把这两类网结合起来。在虚网,我们希望可以增加、增强对用户的黏度——怎样在虚网上更好地探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实网,我希望能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产品可以在第一时间送达。我们的网络可能是中国企业中最大的,十几年来我们的网络建设都在逐渐向下,从县到乡一直到村,一直到农户家里,这个网络非常重要,我们和用户之间零距离接触,只要他有需求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送达。
FT中文网:说到农户,青岛是中国“家电下乡”最早开始的城市,而且通过家电下乡的试点成功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家电销售增长幅度5个点。你感受到的海尔在家电下乡中的经验、体会是什么呢?
张瑞敏:我觉得最主要一点是网络的建设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村里面。中国有64万个村,有的村是很大很强势的,农民的需求各种各样,深入之后了解他们的需求,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海尔在家电下乡过程中销售的增幅很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完全是根据农民需求、农村实际情况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比如农村会有停电、电压不稳、有老鼠等问题,需要针对这些情况生产相应产品。比如,有的地方没有自来水,我们甚至生产出了可以用水井的水洗衣服的洗衣机,像这类产品,它们的需求量可能不大,但农民会感觉他们的需求可以被满足,对你的其他产品他们也会有信心。
有时候企业会有误区,觉得城市里过时的不好卖的产品拿到农村,只要便宜就可以卖出去,其实不是这样的。
FT中文网:海尔的国际化在国内的家电企业中是比较早的,但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受挫的情况也很多,但是海尔似乎没有碰到这种问题,你觉得海尔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张瑞敏:其实我们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到现在我们也不敢说国际化已经成功了,唯一可以说的就是“坚持”。我们始终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来了,期间我们在国外设厂,有几年时间都是在赔钱,设的贸易公司也有很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专利问题、反倾销问题……,但我们坚信对于一个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化是将来必走的路,不管有多难必须走下去。否则,想退回来可能会没有出路。
今天来看也是一样,有的企业觉得我不走出去国内市场也很大,但现在很多领域里中国市场已经是外国品牌的天下了。
FT中文网:你对海尔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想法是怎样的,这应该也是外界一直很关心的话题。
张瑞敏:公司治理结构我们现在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外界来看,我们今后可能会逐渐把力量用到两间上市公司身上,一个是上海的上市公司,一个是香港的上市公司,这两间上市公司可能体现着海尔将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路还不清晰,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要在这两间公司身上加强力量。
另一方面,我也研究过世界上很多公司的治理结构,但是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还是要采取像我们现在的“人单合一”的这种思路。今年我和IBM前总裁郭士纳在美国佛罗里达谈过这个问题,他也很赞同。我们现在将组织结构做了改变,变成倒三角的结构:一线的员工直接面对市场,领导到了最下面,不再是发号施令的,而是在下面对员工、各级领导和管理阶层提供资源。这样就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趋势,美国一些公司也是在这个方面下了功夫。
FT中文网:你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你觉得在你的人生轨迹中最受益的一句话或一个动力是什么?
张:60年,我最感谢的是改革开放。我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给我带来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