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繁荣行业3
加大创新的企业金融服务行业
尽管金融机构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但在个人住房信贷市场恶化所引发的这场危机中,专注于更传统的企业商业银行业务的机构却很可能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在国内企业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的环境下。
“中国和全球经济经历了特殊的一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段让流动资金管理更有效成为企业财务和战略的核心。当然这也为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提供了好机会。”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现金管理及贸易部门总经理沈汉良直言企业需求带给金融服务业的机会。
渣打最近的年度公告显示,其在大中华地区的税前赢利上涨了24%(不包括美国运通银行业务);客户业务收入增长28%(不包括美国运通银行业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比如贸易融资、贷款、现金管理和相关的外汇和套期保值交易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业务。“虽然整体市场交易量将会在经济放缓的同时受到压力,我们却正在赢得市场份额并显著地提高利润率。”
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企业在一时之间出于“对手风险”的担忧而终止了交易。这一点在海外拓展的本土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你无法仅凭时间有限的实地考察确认非洲哪家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当地的金融、政策状况有了怎样的变化。因此,惟一安全的做法就是停止交易。”一位外向型企业的CFO直言不讳地向本刊表示。
对此沈汉良表示,双方都是我们的客人的情况下,相比企业,银行更了解交易双方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给企业风险管控方面的建议。此外,我们也会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给出融资的建议,比如用贸易融资取代向银行贷款,这样会有一个双赢的结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融资问题,银行本身的风险也降下来了。
“我们理解的银企伙伴关系不仅仅是银行向企业卖产品,而是以我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企业其实在融资方面他们有更多选择。而未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正由双边关系向多边关系发展。这为金融机构的供应链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银行关注的不仅仅是客户企业本身,而是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给企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从供应链的角度看风险。“以前信用证占主导地位,但对企业而言成本很高,目前非信用证的结算方式更适合企业。”
要想成为企业的核心银行和长久合作伙伴,沈汉良认为,银行不仅要在现金管理的理念上必须时刻保持领先,还必须了解企业的财务,企业的运营模式,甚至是其整个贸易流程,这不仅需要银行方面和企业财务部门的人沟通,同时也需要和业务部门的人沟通,惟此才能深刻理解企业,发现他们的需求,也让企业更加信任你。渣打银行的研究发现,目前企业的需求转向诸如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结构性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战略性”和“增值性”产品。
非主流繁荣行业4
熊市重组浪潮下的并购中介咨询行业
熟知国内资本市场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句股谚——“牛市炒绩优,熊市炒重组”。采访中很多CFO对《首席财务官》表示,经济不景气也意味着并购成本的显著下降,这有利于一些拥有充足现金储备的企业对行业的整合。而作为伴生性行业的并购中介咨询服务,无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增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本土企业还没有经历过衰退的考验。在经济景气时期,无论是有竞争力还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都能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泥沙俱下,呈现出非正常的过度繁荣景象;而在经济困难时期,所有企业都将经受更为严苛的市场环境的考验,只有财务健康、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这个过程有助于削减过多的产能,淘汰落后企业,加速行业的整合,提高行业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而业界原本预计在2009年初就会出现的并购风潮,目前看来市场波澜不惊,受访专家认为是买方和卖方对未来具有不同的预期,从而无法就合理的价格区间达成一致是首要的原因。一些PE认为,目前市场尚未触到谷底,未来尚有继续下行的空间;而企业所有者,特别是那些拥有足够现金的企业股东,则并不急于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股份,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上扬,更加大了他们对未来价格上升的期待。
但陈源道表示,市场上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的并购交易价格已出现了显著下降,如去年年初的交易价格为EBITDA的10~15倍,而当前一些交易的商谈价格甚至可低至EBITDA的5倍。价格的松动对市场显然有着正面的刺激作用。
除价格因素外,张仕元分析,“目前买卖双方仍然谨慎的原因是大家还没有完全‘上岸’,正忙着自己的生存,而且并购目标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曝露,并购者担心卷入泥潭,但有准备的企业已经展开了并购。如国内大型企业针对资源的跨国并购。”
对此,美世大中华区并购咨询总监王翔弘表示认同,“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型的资源能源型企业到海外并购的时机很好,实际上跨境并购中最难的部分不在并购阶段,而在于之后的整合。而资源并购不同于两个‘平等公司’,例如惠普和康柏的并购一样伤筋动骨,并不需要太多的整合动作。而且储备资源对中国这样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是好事,国家也是支持的。这类投资也会增加中国在未来商品供应方面的砝码,一旦国际市场上供求基本面趋紧,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耗大国之间的竞争增强,谁能掌握更多供应,谁就能掌握更多主动。
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印证了上述判断,2009年强势人民币政策将给予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巨大的购买力;同时,商品价格低迷,境外生产企业去杠杆压力等因素将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预计2009年中国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500亿美元~1800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农业土地三个领域。最近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将设立专项基金,以低息贷款和直接注资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见表4)。
同时,王翔弘认为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冷静、理性的面对并购。之前的一些并购整合案例也让企业趋于谨慎。“整合中最核心的是人的问题,资源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事实上,中国本土企业还缺乏真正国际化运营的经验,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文化、法律、制度、甚至高管薪酬、工会等都缺乏了解。不是因为手里现金充裕,能买就买,本土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买了之后怎么办,开始权衡‘馅饼’与‘陷阱’,这是个好现象,未来应该有更好的机会。”
数据显示,美世本身的业务并没有收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一季度的业务表现仍然强劲。未来可能迎来更大的机会,“并购业务在经济运行的高峰和谷底都会有机会。”
“抄底”成了目前提及并购曝光率最高的词,对此,王翔弘反而建议本土CFO们,即便在自身运营状况好的时候也不要有“抄底”的心态,“因为你永远猜不到‘底’在哪里。重要的是被买的公司符合自己企业的长远战略价值。‘短视’的行为可能占一点便宜,但投机心理很重的话,长远来讲对公司不是好事。做笔记本的公司看到杯子现在很便宜就买了杯子,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要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对此,张仕元给企业的建议是,现阶段公司最好的着眼点在于瞄准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做好大发展的准备,同时盯紧萧条时对手的动态,尤其是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和与自己发展相关的核心技术所有者的动态,有机会时进行战略并购。
非主流繁荣行业5
受益经济机构调整的节能降耗行业
关于宏观经济的走向,接受本刊采访的多数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依然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而运行中的矛盾依然是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的约束以及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力拓展资源渠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度,这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要尽力掌握更多的资源,上述谈到的国际并购就是围绕这一主题;二是要加快技术更新与改造,以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度,政府着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调整经济结构就是为此。
国家经贸委相继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到2015年清洁技术行业中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煤。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潜在市场价值约1000亿元。“十一五”规划刺激了清洁技术的投资,并将在今后几年中继续刺激这种投资。2006~2008年中23.57亿美元投资中大约有60.0%投向了太阳能领域。预测今后10年提高技术创新、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技术将成为带动清洁技术行业投资显著增长的领域。
2006~2008年的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覆盖了九个一级行业,分别是新能源、水/污水处理、空气/环保、新材料、环保废物处理、能源设施、能源储备、新农业、建筑节能等。其中新能源在投资额上占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总投资的69.8%,为16.46亿美元,这一投资构成模式与欧洲和北美的模式类似。继新能源行业之后,近三年来水/污水处理在清洁技术行业投资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12个投资案例中涉及投资额达2.87亿美元。水/污水处理行业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清洁技术投资热点领域。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清洁技术行业中新能源上市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在100倍左右,是全球股市平均市盈率的四五倍。同时受国内宏观政策、投资机构对清洁技术市场的推动,中国清洁技术企业加快了发展及上市的步伐。境外的香港主板、纽约交易所、NASDAQ、新加坡主板和伦交所AIM是中国清洁技术公司最受青睐的市场。境内有六家清洁技术企业选择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随着中国清洁技术企业逐渐回到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寻求融资,以及国内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以后在国内上市的清洁技术企业会逐渐增多。从2008年上市的四家清洁技术企业均为太阳能领域企业的状况来看,未来在新能源行业上市的企业仍将占据多数。
中国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今后将出现大幅增长。2008年全国的清洁技术投资总额约达13亿美元,清科预计,2009年将超过20亿美元。2009年新能源行业的VC/PE投资将由2008年的11.67亿美元增至15亿美元。从整体趋势来看,在全球经济日渐放缓的情势下,清洁技术行业仍将保持高调发展态势,成为众多行业发展中的翘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