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阴谋”
液晶面板厂来中国内地建厂,使中国液晶产业链完整化,从表面看来,中国家电企业获益良多。但细细品味下来,获益最大的还是面板厂。
经历过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面板厂的日子并不好过。LGD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分别亏损4.78亿美元和1.8亿美元;奇美电子去年亏损65亿元新台币,今年2季度净亏损88.4亿元新台币;夏普去年亏损高达13亿美元,今年2季度继续亏损2.65亿美元。三星电子虽然整体盈利能力较强,但具体到液晶面板业务上,也并不轻松。
资金成为液晶面板厂的最大问题。要知道建一条8代线以上的面板厂,至少需要200亿~300亿元。夏普原本计划去年下半年投产10代线,却拖到今年10月份;三星10代线计划也不了了之;奇美和友达也因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启动计划中的8.5代线。
即使看到了中国市场的高增长机会,但持续的亏损还是让面板厂不敢轻易下注。液晶面板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奇美董事长廖锦祥就感慨:“这个行业不好做,有赚的时候,但赔的时候赔死。”再投新的生产线,何时能收回成本?这里有巨大的风险。
就在面板厂感叹,市场就要这样溜走时,中国政府却愿意为此买单。比如,在夏普与南京政府的这场合资中,南京政府为了引入8代线技术,必须要先花138亿元买夏普淘汰掉的6代线。有人这样描述它:这条老线经过拆装颠簸到中国是否能够真的运转自如,良品率有多高还是个大问题;其次就是高昂的维护费——许多零件、配套产品无法公开采购,只能由某些供应商特供,价格昂贵。此后,南京政府还需再投入巨资引入8代线。
这有点滑稽,但对面板厂来说,却是一场及时雨。除资金之外,与中国当地政府的合资方式,还可以让其获得面板之外的更多利益,比如供应链的管理权。
这个权力至关重要。上广电为什么破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NEC合资时用的是对方的人和技术,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决定权在NEC手中,因此其上游零配件及原材料,基本来自NEC,而对方的供货价是公认的高,这就导致上广电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几年折腾下来便难以为继了。几乎与上广电同时起步的京东方合资方是韩国企业,用的自然是韩国的原材料,价格比NEC低,所以利润空间稍大一些。现在中国内地合资方式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必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面板厂即分摊掉了风险,又能掌控供应链。更重要的还有,让面板厂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战略布局。在今年10月初举办的日本CEATECJAPAN2009展会上,有两个产品吸引了显示产业的注意:一个是以夏普、索尼为代表多家企业展出的3D液晶电视(无需佩戴眼睛,裸眼观看立体影像),另一个是三菱展出的155英寸的OLED(是有机发光二极体的英文简称,是一种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显示设备。
3D电视极有可能是继LED背光液晶电视之后的又一潮流性产品,这说明面板技术成熟之后,国外显示厂家已经将研发精力逐渐转移至应用开发上。而此时,中国彩电厂家还在LED背光液晶电视领域奋力奔跑。
如果3D电视是日韩厂家近期的布局,那么OLED则是他们更远战略。日韩企业在此领域都颇有建树,索尼已经可以生产27英寸的OLED电视,三星则是全球OLED产品出货量最大的企业。多家研究机构预测,OLED将是液晶的直接替代显示方式,而且其产业化速度会快于之前液晶的普及速度,乐观估计5年后将进入OLED时代。而中国现在还没有生产任何尺寸OLED电视的能力。
对中国来说更加不乐观的是,待建的6条高世代线面板厂最早投产的时间,也不过是2011年。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现如今的液晶电视市场的繁华会不会是短暂的彩电辉煌?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OLED显示技术上也是有所布局的。OLED很早就被列入“863攻关项目之平板显示重大专项”,而且位置排在液晶和等离子技术之前。今年初政府公布的“电子产业振兴计划”,同样重点提到了OLED,这才有了今年各地纷纷涉足OLED产业的迹象,比如彩虹建立了佛山OLED项目、长虹专门成立虹视公司开发OLED,长春、浙江、天津、贵州等地都设有专门的OLED产业研究部门。
只不过,由于资金问题,政府能够给予的产业支持只能局限在基础研究的推动上,还不能顾及到产业化阶段。像液晶面板那样由各地政府向一个企业集中投入几百亿元的事情,现在对于OLED产业来说很不现实。
中国在高世代液晶面板和OLED两个布局,给人带来一种遐想: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照顾眼前利益,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同时,已开始着眼未来。但是对未来的投资,可能要加大力度才行。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