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内蒙古、河北也仿效山西进行煤矿国有化整合,这一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将带来什么后果?青年学者孟祥妲为网易财经网友撰文详析产权对于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孟祥妲 (高校教师)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在光华管理学院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研讨会上讲到,三十年改革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就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产权重新界定过程对经济发展和长期高速增长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正是从农村的土地承包到城市里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一个又一个经济领域里面的权利界定,给了经济增长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给出所有的权利一个统一的一致性界定;是用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法律,借助法治这一一般化规则,更好地保护改革过程中已经被界定了的产权,让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化配置资源、更好地创造财富的作用。
但是改革从来不是一个直线前进的过程,今天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矿产资源领域里重新整合,“国进民退”,与改革的经验和经济学理论所告诉我们的是背道而驰的。由政府的政策来决定的这场产权的重新分配,实质上是对今天山西的“煤老板”、未来的各省的各类矿主们的财产和权利的掠夺和侵犯。它开了一个坏先例,国有企业可以仅凭一纸文件就把私营矿主的经营权收益权“收编”。这不但无助于解决作为整合的理由所提出的那些问题,而且会进一步地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协调人类行为,尤其是其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使个人和组织的行动具有可预见性,借此方能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整个经济体系保持相当程度的秩序,又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发展作出必要调整。而这种可预见性,就要仰仗着良好的制度环境,依靠稳定的法律和政策运行机制来保障。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向我们清楚地揭示了,哪一个行业的权利界定不清楚,哪个行业就会出问题,就会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做了相应的改革之后,市场机制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让一个行业起死回生。民有恒产,则有恒心。而这个恒心,就来自于权利所有人对未来的可预见性——主要是对政策和法治的可预见性,他知道他不会今天拥有明天就失去,才会更谨慎稳妥地处理自己的产权,花更大精力和投资区谋求长远的回报。而对可预见性,对经济运行破坏最大的,就是个人、组织以及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长期来看,个人的或单个经济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尽管会造成对经济的短暂的破坏,但是并不算大,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市场就会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适当的惩罚,使之丧失机会和收益。但是,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市场运行的破坏,往往是长期的和深远的。因为政策的制定有其惯性,而且很容易培养出利益团体和寻租人。所以,为了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这实在是不得不察的。政府今天可以利用这个理由整合这个行业,当然明天就可以用那个理由整合另一个行业。市场经济不是天堂,各行各业肯定都有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出来,如果这些都被拿来当做权力重新安排产权的理由的话,那整个市场经济就乱了套了。我们不难想象,企业家的行为,会变得更加“短期性”,他们会更不愿意对未来做长期规划,也不愿意对其整个投资中必要的但是要在长期中才会发挥效用的部分投入资金。他们更可能的行为是——像今年浙江的那些私企业主一样——把资金拿出来投到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等这些短期内可以见到收益的领域中,这本质上就是人为地扩大了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一种伤害。可以构成矿产资源行业“特殊性”的理由,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对其他任何行业找类似理由的话,一万个也找得出来。任意地、不顾市场的定价权和交易自愿原则的权利安排,实在是害莫大焉。
这几天的新闻里,政府有关部门似乎对山西省重新整合煤矿企业的“成果”甚为满意,还要表扬、进而推广到其他省份和其他种类的矿产资源。实话说,看不出这些做法和结果有什么让人满意的地方,反而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和警惕。等到未来大规模的垄断形成,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的时候,再改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将“山西经验”大力推广,而是及时刹车,消除危害和影响,回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正确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