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点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和经济环境做出的判断是有利还是不利,是乐观还是悲观,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论者对国内政治发展方向的期待如何,价值取向如何。当我们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一个“科学判断”的时候,并不需要做多少学术论证,因为这是由党的中心任务决定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通过中国60年的历史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从另一个角度看,内政也是外交的延续。当毛泽东在1970年果断地决定打开对美关系时,他不曾也不会想到,中美关系的突破引发了一连串的国内政治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假设没有毛泽东这一外交战略决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从何时开始,是很难想象的。
中国的外交取向主要由国内政治所决定,并不意味着外交决策不能影响并塑造国际环境。建国后头十几年所做出的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战等等重大决策,至今仍然影响着同相关国家的关系,仍然是国际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近10多年来,中国谨慎处理领土领海争端、两岸关系、朝核问题、中美经贸摩擦、国际金融危机等涉及对外关系大局的问题,既以实力为后盾,又不动辄以武力手段或制裁措施相威胁,展现了外交的成熟,增加了国家的可信度,同时也有助于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60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
纵观建国以来的外交,虽有前30年与后30年的明显分野,其连续性也是必须强调的。外交一直在为国内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主权统一这几大目标服务。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30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国家安全的概念从传统的领土安全、政治安全发展到今天的综合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但核心内容未变;从对苏联“一边倒”到今天积极参与G20,都包含着通过对外交往促进国内经济建设的目标;对台政策从50年代的“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到今天的“两岸共赢,和平统一”,虽然在表述上有很大差别,但一以贯之的核心目标仍是维护国家主权,完全统一大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