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跨产品+渠道关
本来专注出口的企业,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有些“陌生”的国内市场,这些轮胎企业如何才能顺利跨越这种转变?正积极谋求开拓国内市场的企业发现,产品结构调整、重新打造销售渠道都是他们开始“目光向内”时不得不攻克的“难关”。
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是“先知先觉”且成功由“外”转“内”的一个典型。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法务部许友名告诉记者,早在美国宣布实施轮胎特保措施以前,他们就做了最坏的打算。通过调整生产,目前出口美国市场的轮胎只占其总轮胎销售量的20%,基本上销售都转向了国内。
他告诉记者,这次轮胎特保案他们受影响不大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他们的轮胎产品丰富,出口美国的产品在美国实施特别关税的那几个品种范畴外;其次,他们的产品出口范围广泛,有160个国家之多;最后,他们国内的营销网络布局完善,这对他们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帮助很大。
青岛双星也幸运逃过此劫,其经验或许也值得其他企业借鉴。青岛双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的特保案对其影响较小,就因他们准备工作做得早。自2008年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出口下滑,公司就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开发新的出口市场。2009年1-8月份,公司对美国出口轿车胎和轻卡胎收入为4,215万元(617万美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不足2%;可实现利润约168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不足1%。但更多的轮胎公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些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出口国、产品品种又较单一的中小轮胎公司,则面临破产之虞。对他们来说,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营销网络已成为重中之重。
全国商用车配件产销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颜立兴认为,有关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要积极扶持国内轮胎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使轮胎出口由数量型向技术型、效益型转变,树立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他表示,轮胎等零部件企业应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努力开拓国内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的零部件比合资企业便宜一半,成本优势明显。如果技术再获得提高,就有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实力。其次,打造“品牌”势在必行,产品品牌含金量不高制约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零部件出口产品80%以上还停留在售后维修市场,只有少数进入全球配套市场。
此外,提高行业门槛则是行业协会一直努力推进的工作。
据中橡协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赵文权介绍,今年3月份开始着手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后,工信部就多次提到准入问题,明确提出要制定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并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出台。中橡协秘书长邓雅俐说,全球金融危机让轮胎行业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只有合理地制定行业准入条件、产业调整意见和“十二五”规划,才能保证轮胎行业健康平稳发展。(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