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2012能源业:巨头整合 机制待变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13/1/22 9:43:45   
>> 相关新闻链接
·焦化业陷入产能过剩泥沼 产业升级呼唤“狼群效应 ·超大型房企扩容给行业带来什么?
·城镇化40万亿元馅饼引垂涎 利好地产机械环保产业 ·965公司半数预告利润下滑 制造业领域成重灾区
·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油脂自给率仅38.1% ·LED行业三角债蔓延:拿货不给钱账期达200天
·光伏行业50%以上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阶段 ·无缝钢管企业期待WTO公平裁决
·风电为何不“风光” ·光伏业陷困境几成"弃儿" 一揽子扶持政策将落地

  

  编者按:2012年,能源行业热闹非凡。俄石油收购秋明BP,成为全球油气业的老大;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中国布局海外市场踏出了坚实的一步;油价参照标准首次从WTI转向北海布伦特原油;美国石油产量大增,全球能源市场或迎来巨大变局……2013年,无疑又是可期待的一年,美国欲掌控全球能源的“野心”将如何爆发?尼克森收购案又能否最终获得美英法等政府的“路条”?成品油新机制又能否在2013年与大家见面?

  美国异动

  美欲掌控全球能源

  全球能源市场中,一直以来都少不了美国的身影。无论是上个世纪与沙特王室确立以美元计价原油,还是当初国际能源署(IEA)的成立,美国都花了大力气。

  2012年,市场同样不缺少美国对原油市场的“叫嚣”:一方面,在美国大选之前和美国国内汽油价格飙升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不管是在民间场合还是官方场合,都强调国际油价“过高”,并期望IEA在去年7月,即欧盟禁运伊朗石油之前释放战略油储;另一方面,美国金融资本继续在期货市场闪转腾挪,比如,去年9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表示,将调查原油期货闪电崩盘的原因,因为此前一天,国际原油价格出现罕见大跌,4分钟之内,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暴跌3.5%之多。

  但对于全球能源市场来说,另一个消息或更能震撼市场,甚至改变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市场中的力量。去年11月中旬,IEA预计,美国石油进口将持续下降,石油产量更将在未来十年内超过沙特阿拉伯,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IEA还预计,北美将在2030年左右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美国将在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与之相对应,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美国本土满足了83%的能源需求,原油进口下降了11%。

  市场分析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旦IEA的预测成真,或将极大改变全球能源的消费结构。一方面,美国市场将不再依赖中东的原油,这或改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原油将更多地流向中国、日本等能源消费大国,这将再次提升中国等国的能源安全风险;再次,美国将通过对原油生产节奏的控制,掌控原油价格的走势,让身背能源消费大国的竞争对手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并直接打压这些竞争对手。以中国为例,IEA早前就表示,中国原油需求增速未来若保持不变,石油进口依存度或将升至80%。这不得不让中国直接受制于美国的威胁之下。

  不过,美国想要达成上述目的不是没有挑战。“首要的疑问就是让美国能源业获得大发展的‘页岩气革命’。”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就目前情况看,页岩气在开采技术、开采前景等方面仍存在疑问。比如,页岩气开采的水裂压力法,就存在是否污染环境的争议。也就是说,一旦不发展页岩气行业,且不对新的油田进行挖掘,美国或难以在2030年和2035年达成IEA的预期。”

  能源专家林伯强也认为,2035年离现在太过久远,难以预测,“更重要的是,美国仍将在一段时间内依靠进口原油”。不过,林伯强认为,IEA的预测能给中国等能源需求大国提一个醒:不得不在战略石油储备、寻找替代能源等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战略规划。

  巨擘成型

  俄石油“独吞”秋明BP

  如按原油产量计,截至2011年,中石油的产量约在240万桶/日,埃克森美孚的产量在230万桶/日左右。如按市值计算,埃克森美孚超4000亿美元的市值无疑是能源业界的最强者。

  但2012年,俄罗斯国有能源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崛起不仅在产量上将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远远抛在身后,也可能将在市值上对埃克森美孚形成威胁。这一切都是因为俄石油去年成功吞下了TNK-BP(秋明BP)——俄罗斯石油产量第三高的英俄合资石油公司。

  2012年10月23日,俄石油在提高了对TNK-BP的押注后,以55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该合资公司的全部股权。《金融时报》当时称,这项收购将使Rosneft超越埃克森美孚等油企,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能源公司,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政府将收紧对本国能源行业的控制”。

  据BP的声明,“俄石油将支付171亿美元,并将该公司12.84%股份交给BP公司。”另外,Rosneft还宣布,同意AAR财团的条件,花费280亿美元收购其在秋明BP的股权。

  在业界看来,这是一项双赢交易。BP在获得现金流,并可偿还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赔偿的同时,还将深化在俄罗斯的地位。《金融时报》就评论称,“交易将有助于保障BP未来几十年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因为该公司可能对全球最大规模的未开发油气资源拥有部分权益。”

  当然,俄石油和俄罗斯更是交易的赢家。一方面,俄石油将得到秋明BP优厚的资产和可见的巨额利润——BP有约1/3的油气产量来自秋明BP,且秋明BP在乌克兰、巴西、委内瑞拉及越南均拥有业务。另一方面,同样拥有克格勃背景的俄石油现任总裁伊戈尔·谢钦在担任俄罗斯副总理期间就是普京的坚定盟友,上述交易将赢得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欢心——一向对政治和经济寡头“不感冒”的普京正打算重塑国有企业巨头,以取得更广大民众的支持。此外,俄罗斯将摆脱油田不断老去的困扰,获得更优质的油田,并保证俄罗斯能源的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同样可能与中国产生交集。因为,收购完成后,随着Rosneft在地区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壮大,包括中石油在内想要参与北极圈开发的企业,或不得不将俄石油作为北极开发的重要合作对象。

  中国力量

  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

  两次延审,一波三折,中国海洋原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还是完成了151亿美元对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Nexen)的收购。加拿大当地时间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工业部长帕拉迪斯(Christian Paradis)发出通知,“关于建议收购尼克森的申请,据加拿大投资法,已获得部长批准。该批准是该建议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之一”。随后,加拿大总理哈珀也亲自对加拿大媒体解释了通过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的原因,并强调“不会再看到国外的国有能源企业涉足加拿大的油砂领域的案例”。

  中海油能成功收购尼克森并不容易。在去年7月23日对外宣布这项收购开始,这项收购就陷入了广泛的争议中。《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加拿大人主要担心,中海油是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后,具有战略意义的油砂资源会被中国政府所掌控。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BC的一次民调更显示,高达86%的人认为,不应允许中国国有企业拥有该国的油砂资源;赞同的仅有12%。同时,不仅在野党对哈珀政府发起了攻击,就连执政党保守党内部,也曾出现过反对声音。帕拉迪斯更是在去年10月和11月两次宣布延期对中海油的审批。

  最终,交易如期完成。林伯强认为,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将向全能型的能源企业进一步转型,不单局限于海上石油的开采,还会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比转型更重要的是,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也提升一个档次。

  资料显示,尼克森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的资产中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及页岩气资源。就产量看,尼克森2012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日产量为20.7万桶油当量,2011年中海油全年平均日产量为90.9万桶油当量,若收购完成,中海油日均油气产量有望提升近23%。

  去年7月,更有专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交易如果成功,将给中海油深入腹地的机会,“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据了解,尼克森在墨西哥湾拥有90份租约,一旦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通过,中国企业将极少见地出现在墨西哥湾这个美国能源的腹地。

  不过,截至发稿,中海油仍未能获得美国、英国、法国和巴西等政府的“路条”。但专家普遍认为,通过这些国家审批的可能性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海油还创下了新纪录。据了解,尼克森案是迄今为止中企在海外最大金额的收购案,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拿大金额最大的外资收购案。同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金额,大大超过了几十年来中国对加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

  林伯强还认为,加拿大通过审核,将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同时,交易本身给其他中国企业带来的启示是,涉及到资源收购,一定要遵从当地的企业文化,熟知目前的宏观大背景,乃至认真了解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一系列资料。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笔‘大生意’无疑将提振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投资和商业信心。”新华社评论称,收购案或将成为中企成功“走出去”的典型,并为将来中企海外并购带来重要判例。

  事实上,就2012年的情况看,不止是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收购领域都有斩获。去年7月,中石化与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签署认购协议,以15亿美元收购了后者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塔里斯曼能源公司是全球大型独立石油公司之一,其英国子公司在英国北海有51个油气田,并担当其中35个油田的作业者。中石油上个月中旬也以16.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澳大利亚Browse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股份。

  林伯强预计,至少在2013年,中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可能将出现更多“三桶油”收购的身影。

  



责任编辑:cprpi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