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购车补贴政策待尽快实施
决定新能源汽车命运的最终是市场,市场存在与否取决于老百姓是否去购买。“短途用电,长途用油,上下班用电,周末度假用油。”比亚迪汽车董事长王传福给老百姓勾画出一幅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的美丽图画。然而,现实之中,新能源汽车离普通家庭有多远?人们渴望使用新能源汽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知道新能源汽车好,环保时尚,可是新能源汽车价格太高,一次性投入太大!”保定市民张希对记者说,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关注新能源汽车,也动过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念头,但是这些汽车不菲的价格让他最终选择了一款排量2.4升的别克君威轿车,价格为23万元。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多在30万元至40万元之间。显然,普通燃油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有着更优惠的价格,这也是很多家庭无法接受新能源汽车的最主要障碍。“目前,电动汽车能不能成为一种潮流还要看国家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同时我省也应该针对国家出台规划尽快制定配套的补贴细化措施,尽早让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降到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程度。”有关专家表示。“以前家里的燃油汽车100公里需要10升油,现在这款新能源汽车的耗油量为100公里4升油,经济实惠多了。”唐山市民李静向记者说起了她年初购买的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情况,李静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上下班使用,一天能开70公里,一个月的油费600多元,比起以前的燃油汽车节省了七八百元。
7月10日,唐山冀东丰田公司的技术服务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该款混合动力汽车为例,按照每年行驶15000公里,93号汽油的价格为7元/升计算,如果普通燃油汽车油耗为百公里8升油,该款汽车的百公里油耗仅为4.3升,普通燃油汽车和这款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费用分别为8400元和4515元,混合动力汽车节约的燃油费用为3885元。
相比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在经济性上似乎更有优势,若按照电费为1元/千瓦时计算,小型纯电动汽车行驶100公里约耗电16千瓦时,每百公里费用约为16元,而目前大部分小型汽车的耗油量都在百公里7升—10升之间,93号汽油的价格为7元/升计算,燃油汽车行驶100公里最低费用需要近50元。
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规定,中央财政对汽车生产企业给予补助,汽车生产企业按扣除补助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为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只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城市进行试点。
保障安全上路,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
“也就是说,在我省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不直接补贴给个人,而是补贴给新能源汽车企业。”相关专家表示,申请补助的汽车企业及其新能源汽车产品需要纳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可我省尚无一家汽车企业列入这一目录。新发布的规划强调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支撑,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我省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直有“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谁优先”的路线之争。此次出台的规划明确了业内强烈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即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5月26日,发生在深圳的一起电动出租车碰撞燃烧案,一度为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电动汽车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面前,如果没有非常高的安全性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走进普通家庭的目标就会化成泡影。”业内人士表示。
“不管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在传统汽车上加装一套电动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电池系统,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先要从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入手。”相关专家表示,传统汽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安全性较有保障,可新能源汽车不仅要解决传统汽车面临的安全问题,还要对新增电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攻关。“实际上,不管是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电池技术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各国对电池技术的研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文化中心经理刘瑞表示,双环小贵族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舱保护钢板,是从以色列进口的,在发生撞车事故时,可以有效保护电池不受损害,不发生起火燃烧等问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新能源汽车还有许多“短板”,比如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技术提升动力。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根据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这既说明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迫切要求,也说明这一行业安全标准的实际进展程度已经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在产业发展实际进程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些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它们存在规模小,缺乏资金投入,对安全性认识不够,甚至不进行现有的安全认证等诸多问题。
一个新的行业刚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资本纷纷涌入掘金,一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盲目扩大产能,谋求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这些厂家生产出来的新能源汽车必然会在安全性上大打折扣。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最迫切的工作是建立完善可行的安全控制、监测等体系,使新能源汽车拥有自己的安全技术标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