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李宁盈利预警陷危机 “90后李宁”品牌重塑被指败笔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12/7/16 9:27:22   
>> 相关新闻链接
·电商大跃进 ·二手房房主比开发商还狠?
·地产利润率大幅下滑 南京中商营业利润下降65% ·专家:延迟退休难解养老金压力 民众不满双轨制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中国企业着眼内需市场 ·媒体称官员普遍赞成延迟退休 反对者多是工人
·今麦郎紧急召回酸价超标方便面 多地超市下架 ·奢侈品在中国六重罪:找不到维修点 打折季消失
·再次降息后存款放在哪家银行好? ·谨慎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
 

  李宁公司卸任CEO张志勇。

    曾经高速增长的李宁公司发出盈利预警,高管调整,李宁本人回归参与管理

  7月5日,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卸任,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体操王子”李宁,回归“挽救”公司。

  李宁品牌一方面诞生、成长于本土,另一方面又要打破本土的拘束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2010年之前,受益于经济发展,李宁公司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成功的奥运营销,将公司推向巅峰。

  2011年,公司的发展出现明显的转折。公司高管离职、库存积压、盈利预警、股价下跌……这一系列危机引发市场对李宁发展策略的质疑,危机的源头是什么?李宁公司又该如何走出危机?

  高管离职高潮

  外部“空降”来的高管一波接着一波,来自不同的快速消费品领域。到2011年,李宁公司大批高管离职。

  张庆喜欢用功夫茶来招待客人。

  和记者谈起过去,他先点着了一根烟。张庆和刚卸任的CEO张志勇一起共事过7年,是张志勇任命的第一任市场部经理。

  在2000年之前,李宁公司一直以产品为导向,张庆说,他曾提议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洞察入手,对产品设计、研发、后期推广等在前期就开始介入。张志勇采纳了他的建议。

  那是一个由三个部门合并在一起的大市场部,张庆从管几个人变成管四五十号人。

  “很遗憾的是,我就干了半年多的时间。”张庆说,“空降兵”来了,我改任公关及品牌资产经理。

  张庆指的空降兵是第一批从外企来的管理者,有从班尼路公司到李宁公司主管营销的王鹂,有从可口可乐公司来担任市场部经理的徐伟军。徐伟军在李宁公司先是担任市场部经理,后来是总裁助理,最后做到公司CMO(首席市场官)。任CMO不足一年,他便在2007年下半年离开公司。

  在李宁公司老员工眼里,“空降兵”一波接着一波。

  据他们说,除了一个产品经理来自锐步,还有来自宝洁、康师傅、美赞臣公司等不同快速消费品领域里的人。李宁公司前品牌总经理乐淑钰、公司产品官徐懋淳都属于“空降”而来。

  2011年,李宁公司大批高管离职,继CMO方世伟之后,首席运营官郭建新、乐途事业部总经理伍贤勇,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首席产品官徐懋淳纷纷离职。

  2012年7月5日,张志勇卸任公司CEO,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李宁回归管理公司。

  品牌重塑败笔

  品牌重塑以“90后李宁”为主题被认为是最大败笔,伤了老客户,未吸引到年轻人。

  除了高管变动,最近这一年多来,李宁公司被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品牌重塑问题。

  2010年7月,李宁宣布进行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以来,公司陆续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多位高管离职、裁员、库存过剩、股价跌至六年来最低点,从最高的32港元跌至5港元以下,以及2012年盈利预警:公司预计业绩或为负增长。

  尽管公司一直强调是在“主动求变”,但2011年却明显成为李宁业绩的转折之年,多年来连续攀升的业绩开始下滑,公司全年营业收入8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0%,净利润同比下降达65%,从11亿元降至不足4亿元。

  李宁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共有过两次品牌重塑,只是第一次(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比较成功,现在很少被人提及。“在此之前,公司几乎每年都做调整,换广告语,经历过一个摸索期。”张庆回忆说。

  方世伟是“空降兵”中颇引人关注的一个,不仅因为他是李宁公司2010年品牌重塑运动的操盘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从2007年进入公司到2009年底,在职务上实现了“三连跳”。

  以“90后李宁”为主题,广告语打出“90后李宁”,这种以年龄段信息作为一个划分标准,在事后被看作是这场品牌重塑运动中的最大败笔。它不仅伤了老客户的心,又没让真正的年轻人——李宁品牌希望定位的市场群体,从心理上感受到高度契合。

  方世伟难辞其咎,2011年离职。

  “摊子越铺越大”

  李宁公司在体育和时尚之间的战略选择上摇摆不定,并且进行多品牌布局,被指“摊子越铺越大”。

  李宁本人的想法是淡化自己的符号和烙印,把企业培育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李宁公司首次遇到发展瓶颈,年销售额10亿的门槛怎么也突破不了。面对危机,李宁公司踏上变革之路:清除家族人员管理,确定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张志勇基本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体育消费品市场也日益增长。2008年,李宁成功的奥运营销将公司推向巅峰,而这种旺盛在财务报表上至少延续到2009年。

  2009年,李宁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李宁自上市6年以来(截至2009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9%,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5%。

  “现在回过头来看,公司之前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很多问题也是在市场高速发展时被掩盖。”李宁公司一位前高管表示。

  李宁诞生成长于本土,“我一直觉得,东方元素是不应该丢掉的。”该高管说。

  2005年、2006年的时候,公司似乎找到了这个点,开始很强调李宁的东方元素,当时李宁公司所有对外底稿、招标,包括做公关活动、做广告,都会在简报的最后写上一句话:一定要有创新的东方元素。但是,在2010年最近这一次的品牌重塑之后,这个元素又没有了。

  另一位公司高管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宁在体育和时尚之间的战略选择上摇摆不定,并且在户外、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品牌布局,“摊子越铺越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些确实是个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宁品牌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有自信的人会坚持自己的东西,自信并且开放。李宁品牌传递出来的信息缺少这一点。



责任编辑:cprpu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