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记录中国经济起伏
在躺着都能挣钱的2007年,涌入股市的中国企业们不会感到一丝恐惧的凉意。这一年,做服装的雅戈尔靠着炒股、炒房,股价从年初的8元多,一口气涨到近40元。一个“不务正业”的企业,在烈火烹油的股市和楼市里,创造了一个“神话”。
这是我们故事的美好开端。不过,如果耐心一点,你就会看到,故事发展下去已经偏离原来的设计十万八千里了。不久前,雅戈尔宣布回归主业,集中精力做好男装。过去一年里,正是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的萎靡让这个曾经的明星伤了心。而在梳理了多家公司2011年至今的业绩报告和战略发布后,我们发现,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企业们热衷的“副业”已经多番变脸。这部逐利简史,另类记录了中国经济的起伏。
资本的欲望和贪婪从来都是原动力。六七年前,真正的大牛市轻松造就了遍地英雄,炒股成了很多企业的利润支点。也许你还记得和雅戈尔一样家喻户晓的佛山照明,2007年,这家公司4.24亿元的净利润中,投资收益竟然贡献了3.29亿元。“一年炒股就能挣开厂30年的钱。”赚快钱的贪婪让“做实业”在这个年景显得不合时宜。
这部简史还留下了“全民买房”时代的忠实记忆。四五年前,上市公司们集体“囤地”。大洋彼岸初见端倪的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并没有吹散中国的购买力。人人都在议论楼市泡沫,却又都相信“动辄几百万的房价不是终点”。雅戈尔、红豆、杉杉、李宁等纺织企业踏足房地产,海尔、海信、TCL等大批家电企业早已在地产布棋,主业非地产的央企频频制造“地王”,让热潮延续了更长时间。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在企业的“旁门左道”中看到困顿与彷徨。两年前,中国经济变了调子,楼市从虚火到降温、股市从牛到熊、通胀高企。泛滥的流动性没能流入“饥渴”的实体经济,银行理财、高利贷却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视野。东阿阿胶、漫步者、双汇发展等斥资上亿购买理财产品,个别公司更是铤而走险进入放贷市场,给中国经济制造了更大的麻烦。在这个时代,多赢的局面已不多见,指责之外,我们也对在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中,委曲求存的企业多了些理解。他们面对不健全的金融体系、高税收、高成本的经营环境,逃离制造是无奈的妥协。
2012,这部简史足够丰富。开发商们搞起了文体事业,恒大、富力、万达介入中国足球,电影、古董、甚至音乐圈里,也都能看到地产商的身影。这也许是他们对于楼市调控的暂时逃离,但毕竟让人看到了中国经济“去地产化”的希望。另一方面,“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到近期的“向前葱”,大公司们在农产品脱缰野马一样的价格中嗅到商机,养猪种地成了最时髦的行业。
“这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生生不息的成长”。逐利行为会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变形记”是短视的利益驱动,还是伟大公司的萌芽,都将在未来求解。(记者 刘映花)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