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革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不进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国有企业生存都难,更谈不上有所发展。
中国的国有企业当初是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的。这些企业的结构特征、管理体制、社会定位、职工观念与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完全没有关系。改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使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研究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观察中国国有企业的状态需要一种历史感。
回顾国企改革的20年,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实质性的变化。这主要是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实现的。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实现了退出。
二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彻底得到了改变。一些财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输血渠道被彻底切断。这样就迫使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变成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三是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初步形成。
四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企业经营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
五是企业内部机制有所改变。
目前我们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上。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围绕这一关键环节,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其一,进一步收缩战线,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二,进一步推动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其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董事会制度的完善。其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保证透明度,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其五,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改革,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
国有企业目前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国有企业还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可以预见,国有企业在体制上会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公益性国有企业会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央企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前些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推进,例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初步形成,企业改制上市、引入了市场的资金和约束,企业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等等。这些因素促使中央企业改革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中央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2005年—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年均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均增长12.8%。
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的公司制改制面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有43家,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
中央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2009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经费年均增幅达到28.5%,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1%,其中军工行业已达到5.36%。33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6.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2010年,中央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万亿元。2006年开始,中央企业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1686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26亿元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中央企业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在雨雪冰冻、汶川和玉树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骨干中坚作用。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经营中的一种理念。到2010年年底,有52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