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蔬菜,因为它需要一个卖相,就是蔬菜要看着新鲜,色泽要好看。”在鹤洞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内,一位供货商说,“但在运输过程中,断的裂的避免不了,结果次品或者说卖相不好的货,全部压在我们这边了,所以成本相应会提高。”
该供货商告诉记者,他们发给普通市场或食堂的白菜价格为每斤6角左右,但供应给超市就要8毛以上。“因为除了部分蔬菜丢弃导致成本增加外,还得请人挑拣和分装,找个好一点的工人一个月就得1800元左右。”
记者来到广州环市东路上的某连锁超市,蔬菜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超市的人工和场地成本本身就高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而在上架前为了保证品质,他们也得对蔬菜再挑拣一次,然后再进行清洗和包装。“上架前淘汰的,加上晚上丢弃的占货量的12%—15%,”该负责人说,“超市还会定期进行促销活动,印刷彩页等成本也会加在菜价上。”
“一棵菜从田间地头到我的买菜袋,要经过产地采购、运输、批发、零售,夹杂着各种经销商,收费层层加码,菜价当然降不下来。”广州60多岁的中学退休教师邹老师认为,如果仅只是开通绿色通道,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对老百姓都很难有所帮助,估计过两天寒潮一到,菜价必然又再反弹。“因为流通环节并没有降低收费。”
“我一般都是晚上8点半才去买菜的。”林姓师奶说,大超市过了晚上8点都会特价处理剩下的青菜、肉类,折扣力度不会低于20%,有的甚至达70%,这时才是最实惠的菜价。
随着寒潮逼近,不少受访市民也建议,政府要花大力气缩减流通环节的收费才是治本的方法。“比如农民能不能直接到超市或菜市场里卖菜?”买菜买了40多年的家庭“主男”庄先生说,环节少了,猫腻也少了,成本减少了,农民和市民都能受惠。“否则菜价、肉价不可能持久走低。”(南方日报记者谢苗枫 见习记者龙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