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 PMI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但购进价格指数再次走高,预示未来防通胀任务更为艰巨。在保持增长前提下,中国应当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措施来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昨天,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正式发布,11月份PMI指数升至55.2%,已连续第四个月走高,且PMI指数也连续21个月位于50以上,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经济运行较为稳定。然而,一直颇受关注的购进价格指数再次走高,达到了73.5%的高位,预示未来防通胀任务实为艰巨。对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应当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措施,在保持增长的前提下,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从11月份PMI各分项指数运行看,呈“稳中略升”态势。其中,新订单指数与上个月基本持平,达到58.3%;生产指数继续上升,达到58.5%。这些数据均显示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较为平稳。
尽管未来有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但预计宽松财政政策基调将不会改变,因而今年“稳增长”应该问题不大。这是因为,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来临,未来国内消费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另外,考虑到四季度正处于大量保障性住房投入建设及4万亿经济刺激项目收尾工作的阶段,预计四季度投资增速不会明显下滑。因此,笔者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将放缓至9%至9.5%区间,201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略超10%。
但是,在保证今年经济增长无虞的前提下,通胀形势将变得较为严峻。因为,11月份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为73.5%,呈继续攀升态势。观察影响当前通胀的大宗商品、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发现,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与上一轮通胀周期(2007年至2008年期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购进指数在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同样出现较大增幅,最高时曾达到75%。如今,购进价格指数也呈逐月攀升,显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另外,与2007年至2008年期间通胀周期相比,如今国内流动性更为旺盛,资产泡沫也绝不逊色于当年,加上目前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也面临上涨趋势,都预示了当前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更为严峻。笔者据此预计,11月份CPI将超过10月份数据,达到4.8%的年内新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