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为何要海外建厂?
太阳能光伏表面上属于“高科技”,但是前期硅材料生产却是高能耗、后期组件封装则属于劳力密集。中国光伏厂商在全球后来居上,低廉劳动力“功不可没”。那么天威集团这样的国内光伏厂商,为何要到劳工成本更高的海外去建厂呢?
光大证券电力行业及新能源分析师王海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光伏厂商在海外布局产能,最主要的动机仍然是防范可能的反倾销反补贴风险。他表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率高达30%到40%,欧美同行如果申诉“反倾销”是站不住脚的。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对中国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启动调查,但是在全球各国都存在补贴的情况下,美方的指控并无说服力。
海外市场暂时的平静并不代表高枕无忧。去年底全球太阳能最大市场德国的部分厂商对媒体表达对中国企业竞争的“忧虑”,意图游说政府启动反倾销调查,之后中国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均赴欧洲主动进行沟通和对话。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新能源启动301调查,未来欧洲效仿美国对中国光伏设置障碍的可能性仍存在。
记者发现,在天威集团和CBD能源的合作备忘录中提到,澳洲合资厂生产的电池板,将优先提供给澳方股东的集成项目以及天威集团参与的国际项目。无疑,“海外制造”策略,将有助于化解欧美贸易壁垒的潜在风险。
分析师王海生表示,海外制造成本上升可以通过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冲抵,而未来争夺海外市场份额的优势,也将大于成本的考量。
■主角:靠收购进军新能源
保定天威的传统优势是输变电设备,而在新能源领域,天威集团曾展开一系列大手笔收购,并且很善于抓住对方处于低谷的时机。
总部位于保定的另一新能源巨头英利集团早期一度是天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至今,英利核心企业的名字中仍有“天威”品牌。天威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将天威相关股权置换成英利美国上市实体股权的工作仍在进行中。
2009年,美国太阳能原材料公司Hoku资金链出现危机,作为其合作伙伴的天威后来与Hoku签署了入股协议,目前天威以60%的股权对其实现控股,在中方银行帮助下,Hoku在爱达荷州已经停工的工厂也重启运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