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规律而言,资产价格泡沫有可能进一步发酵通胀的预期。全球流动性不断增加促使国际清算银行日前更是发出中期全球通胀预警。而相对于经济明显企稳的中国,通胀已经成为下一阶段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7月底公布的一份关于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指出,资产价格的上涨将首先出现,而通货膨胀随后可能到来。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CPI和PPI持续处于下降通道。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通胀的局面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认为:“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输入性通胀,或者是结构性的通胀。”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则指出,近期物价上涨压力并不大。“今年我国不会出现通胀,因为当前的产能过剩及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能够有效地阻止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探寻复苏路径 中国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刚刚落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承诺两国将各自采取措施促进国内经济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以确保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有力复苏;这些措施包括增加美国的储蓄和提高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显然不能持续,美国高消费和低储蓄的经济结构也被迫转向。金融危机撼动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构架,各大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复苏路径,中美达成的共识无疑对这一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例如新能源,或者是生物医药,关键取决于美国是否能主动启动结构性调整,是否会主动提高居民储蓄率,是否会改变经常项目赤字的格局。”张明说。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新能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开发新能源,带动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同样表示,新能源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路径之一,可以视作未来新的经济引擎,但他也坦言,“这取决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对于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王小广认为这会对我国造成压力。“危机就是调整的时机,无论采用何种新路径,美国的校正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到十年,尽管这对中国来说有压力,但不是坏事,应该是最好的机会。”
在外需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内部的问题与矛盾更需要消化解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过去一个时期外需主导型发展形成的很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调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对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祝宝良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还是在住和行方面。
尽管任重道远,但是综合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的表现令人瞩目,“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举措成效卓然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许。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表示,从中国政府颁布的政策来分析,中国正在以一种更加平衡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将会使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更具有竞争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