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制造、经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标志,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河北产品想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强筋壮骨”。“强筋壮骨”就要“补钙”,而“补钙”的最好手段当属技术创新。
凡是先进、优质或者高附加值的产品,无不是以技术创新为内核,无不是靠技术创新锻造出过硬的产品质量、赋予产品丰富的知识内涵。我省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质量竞争力较弱,其核心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当我们检视河北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组组数据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比如研发投入比例。一位日本企业家曾经指出,R&D(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企业就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而2007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5%,比全国的0.8%低0.3个百分点,与山西、广西、甘肃并列全国第22位。“忘记了技术开发就不能称为佳能”,这是日本佳能公司的生存信条。研发投入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研发投入不足,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的有力注脚。
比如产品创新指数。产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成果。2007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7%,比全国的16.4%低9.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6位。今年上半年,我省食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0.3%,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低3.23个百分点,有些行业新产品产值率甚至为零。
比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代表着技术创新的先进方向。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广东有1416家,山东有625家,安徽有682家,河南有263家,而我省只有208家,比广东、山东、安徽、河南分别少1208家、417家、474家、55家。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居全国下游水平,与江苏的28.0%、山东的30.7%相比,差距甚大。
“拥有技术者即王者”。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曾先后出现过一些知名产品,如我国最早出口的电视——— 环宇电视、奥运会指定饮品——— 维力饮料、国内首创的茶饮料——— 旭日升等等,皆因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而成为行业的先锋。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这些企业又因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新产品开发不足而遭到市场淘汰。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实差距,都向我们发出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就要落后的警告。当前,我省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要像省委书记张云川所说的那样,瞄准创新的目标,敢于抢占“制高点”,使包括服务业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向优质或高附加值迈进。
让技术创新为河北产品“补钙”,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服务。日本、韩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奥秘就在于科技扶持政策和制度。我省各级政府应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法定增长幅度,增强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与配套性,营造好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政策支撑平台。
让技术创新为河北产品“补钙”,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天津、广东、浙江等地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已成为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渡难关的战略性工作。我省也要把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作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大力实施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一体化工程,彻底解决“研”、“产”两张皮问题。
河北,我拿什么产品代表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在技术创新层面找一找答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