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都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发展快的国家对发展慢的国家,发展条件好的国家对发展条件差的国家,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大力扶持和积极援助那些小、弱、慢、差的国家发展经济,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压差。特别是要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互学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则。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要允许别国借鉴。为此,必须不断摈弃“意识形态”歧视和“冷战”思维,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广泛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实现多种文明的共存共荣。
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调“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努力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劳资合作、民生发展和生态文明,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在国内讲“包容性增长”,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把“蛋糕”做大,进而夯实“包容”的物质基础。否则,不同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很难真正调和,社会和谐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要以民族团结为重点,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因此,谋划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区域平衡和民族平等。只有真正实现了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民族团结才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必须相互认同,努力谋求民族和解和民族共荣,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