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大摩本月发布报告称,中国正迎来“消费黄金时代”,中国的消费总量在2020年将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占到全球的12%。瑞银则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可能达到创纪录的三成,是上一个10年的两倍还多。
除了人口上的优势,令商家垂涎的还有中国消费升级的巨大空间。联合国预计,从2008年到2015年间,中国将有7500万城市家庭跻身中产阶层,城市总消费额将高达13.3万亿元,中国将紧随美、日,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荷包变得更“鼓”的新一代中国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吃上一顿洋快餐或是穿上名牌运动鞋,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一有新产品,最早火起来的地方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中国消费市场“钱景”如此诱人,也难怪那些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现在要更多地考虑中国老百姓的偏好和品位,甚至不惜成本度身定制,专门“为中国制造”。
也许有人会说,“为中国制造”流行并非什么好事,因为钱都被老外赚去了。但反过来看问题,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 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这说明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其次,这样的转变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遭遇的保护主义压力。而且,“为中国制造”同样是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的机遇,眼前就摆着一块现成的大“蛋糕”,何苦还要削尖了脑袋、一味要走“国际路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身处其中,我们很容易低估甚至是忽视中国正在酝酿和发生的经济结构巨变。但几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种改变的速度和幅度,恐怕会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就像如今“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一样,将来的某一天,“为中国制造”可能也会流行于世。(记者朱周良 ○编辑 艾家静)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