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工资不涨,哪有勇气逛商场?”
陈静越来越不愿意逛商场了。6年前,陈静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在某文化事业单位工作,当时,每月工资虽然只有3000多元。然而,6年下来,陈静虽已是一名部门主管,工资却刚过4000元:“这个工资,对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在北京生活压力很大。走进大商场,动辄两三千元一件的衣服,哪里还有勇气逛下去。”
上半年,全国总工会曾进行过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数据表明,政府、企业、居民是国民收入三大分配主体,目前,这三大主体所占比例是33∶30∶37。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成为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不仅工资增幅慢,不同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更加令人担心。有统计显示,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的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约55%;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有的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是其他行业的10倍。增加工资、缩小差距成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共识。今年以来,各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省市上升幅度都达到10%左右,有的甚至调高了25%。专家认为,涨工资是一项系统工程,依赖于对分配机制的综合治理。
案例2
“快给中等收入群体减税吧!”
37岁的张健是南方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每月基本工资、奖金、各项补贴等加起来累计有8000多元,可是,每月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近千元,这让他十分心疼。最让张健不明白的是:他有一个大学同学办了家广告公司,可每月个人所得税不足百元。原来,这位同学将他的工资定为3000多元,虽然工资低,但由于公司是自己开的,很多生活开销都算在了公司的经营成本中,日子远比张健殷实得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