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是他一生最大的转折,此后14年,他将专业历史学家的眼光与真实的亚洲经验结合起来,重塑了他对整个世界,对亚洲,以及具体到对公司管理经营的逻辑体系。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了奥美历史上第一个亚裔人做创意总监。此人叫谭启明,与杨名皓在亚洲共事多年,杨名皓深知他的才华与素养,新加坡人谭启明亦因此成了第一个在全球最大几个广告公司担任全球创意总监的华人。
“如果我去到纽约,就一定要换一个创意总监,这算什么全球化?”杨名皓说,在履新前,有好多人劝他,选个某某或者某某再或者某某做创意总监吧,因为他是个美国人,或者是个英国人,但他很强硬地拒绝了,坚持把谭启明带去了纽约。
新上任就将“自己人”提拔起来,不免令纽约的同事非议,说杨名皓将官场作风带到了纽约,但杨名皓丝毫不在乎。他甚至还跟谭启明用一个办公室,不管他人惊讶的眼光,但杨名皓此举,倒不是为了壮声势,而是想要暗示,多元文化是这样融合在一起的,这才叫全球化的公司。
“我当然知道他们看不惯,但是,那只能说明他们的参照系太窄,我这样做,正好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杨名皓对于一触即发的冲突丝毫不会畏惧,更别说妥协,他并不是肆意为之,而是因为他远离总部多年,可以用更大的视角看待公司的问题。
“我一回到总部,就觉得有一股浓烈的保守主义气息,这对于我们这个把创意当饭吃的行业是非常危险的,但总部的人自己没这种感觉,官僚味道十足,”杨名皓说起话来一点不留情面,他觉得,现在的创意产业正在亚洲积极发展,而在美国,这种创意的气息已经越来越弱,有很多陈旧的工作方式让他看不惯。
“是时候消除这些不良的气息了。”杨名皓在椅子上移动了一下,跃跃欲试的样子,将谭启明的位置抬到跟自己一样高,也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创意就是生命。
2009年2月,奥美总部人事震荡,北美地区计划裁减10%的员工。那当然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杨名皓知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司的整个架构还是好的,但人员的问题比较大,我必须用这种强硬的改革方式,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杨名皓这样解释他的“铁腕”,公司的主要任务当然就是追求效益,一切都要以业务增长为目标,令业务停滞的模式当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而在这方面,问题最大的,恰恰是奥美最初的发展基地:美国和英国。
世界的未来
《上证人物》:金融危机对你们业务影响很大吧?
杨名皓:嗯,挺大的。除了巴西、俄罗斯,业务都缩水了。不过现在已经回暖了,本土公司回暖更快,我觉得今年3季度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暖。
《上证人物》:你们开始重视中国本土公司了?我以为你们一向只爱跨国公司呢。
杨名皓:哪有?我们很重视本土客户的,我一到中国就强调这一点,要不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多本土客户呢。而且,中国的刺激政策很显效,本土客户的数量增加很明显。
杨名皓也不得不改革,他上任时,全球还处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某些跨国公司甚至削减了50%的广告预算,全球除了巴西和俄罗斯,订单都或多或少有影响。”影响最明显的是英美市场,而在亚洲的国家,杨名皓发现,跨国公司的预算减少了,本土公司的预算却上升了。
在中国,本土客户的比例已经超出跨国公司客户,这令杨名皓更加坚信自己在亚洲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新的管理方式,现在这已经在中国得到验证,他觉得,不管在俄罗斯还是南美洲,任何地方,好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都一样。
杨名皓在亚太地区的攻城拔寨已经成为奥美的经典案例,他的本土化思路让奥美在亚洲市场上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无论是业务量还是创意角度,奥美都在被称作“金砖四国”的中国和印度市场成为FOUR A的领袖,并且,即使是在电通与博报堂占绝对统治的日本市场,奥美也占了一席,成为重要代理商。
奥美在中国的业务得以有一个比较大幅度提升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也正在发生转型,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前线。以往以加工制造业,或者贴牌生产(OEM)为主的生产模式,正在转变为自主创新产业,所以,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较之前提高很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