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领域相对开放的下游产业与几乎是绝对垄断的上游产业形成鲜明对比,“新36条”拿传统垄断势力最为强大的油气“开刀”,无疑是一种魄力。
是投资利润丰厚的上游勘探开发,还是投资回报稳定的中游管道建设运营,民营资本已经能自由选择了吗?有钱就能参股投资、分享收益了吗?民营投资油气的大门是敞开了还是半遮半掩甚至是“玻璃门”?答案似乎不那么简单。
勘探开采“玻璃门”
“油气很多领域里政策从来也没有说过不准民营资本进入。”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世宪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许多时候是民营资本自身资金规模、技术能力等水平达不到、无法进入,或者对现有的投资回报不满意,所以不愿进入。
诸多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达的一致的看法:民营资本希望进入的是利润丰厚的油气上游领域。但分析人士称,政策即使在油气勘探开采上游没有对民营资本竖起墙围,也并不意味着民营资本真的可以自由进出,至于呼吁放开原油进口权给民营企业,更会直接触及石油公司的垄断利润,难上加难。
首先,国内已开发和有潜力的油气区块已经划分完毕,民营资本已经不可能再拿到适合勘探开采的区块。其次,民营资本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投入风险勘探和开采。“民营资本的特点是资本充足,但对涉猎有关行业的技术并不成熟。”央企中联煤层气公司经营管理部副主任张政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由此形成的结果是,目前民营资本在上游的参与主要是油田服务领域,而非直接进行勘探开采,在勘探开采领域可能存在“玻璃门”。
记者注意到,根据准油股份IPO招股书,公司的前身准油技术是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主辅分离改制而来,公司的管理层以前是准油技术的职工。这种与石油公司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有助于剥离后继续获得石油公司的一些相关业务。
“如果没有任何的背景,民营资本想要涉足油气特别是勘探开发以及服务领域,即使是石油公司自己放弃开发的区块,也太难了。”一位能源行业浮沉多年的老专家频频摇头。
张政和还指出,民营企业如果要参与油气勘探开采,需要到工商部门申请扩充经营范围,如何审核其资质,也就是市场准入条件,现在还是个问题。
中国能源网首席技术总监韩晓平曾对记者表示,中国天然气产业垄断发展了30年,产量和消费量还不到1000亿立方米,只能说明石油公司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积极性不会高于发展石油产业。
“鼓励民营资本参股,有点一厢情愿,国有企业缺乏回报意识,但在开放的市场中还是现实的。”韩晓平说。
中游管道“百叶门”
“比起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油气勘探开采领域,中游油气管道建设投资回报稳定、最容易见效益,有可能成为民营资本涉足较多的领域。”张政和表示。这个民营资本已经丝丝渗入的领域,被形容为半遮半掩的“百叶门”。
中石油规划总院管道专家杨建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在河南、江苏、湖南等地,已经有民营资本参股、控股甚至独资建设天然气支线管道。“这些民营资本建设的支线管道,其内部收益率能够达到12%的市场平均水平,除了建设之外,管道运营也交给他们做,运营者收取管输费。”杨建红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