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述数据,不少消费者把农产品涨价归因于通胀,又把通胀“归罪”于农产品。但专家分析指出,农产品涨价有其他诱因。
李国祥分析,从宏观角度看,通胀确实引发了农产品价格攀升。但从农产品自身出发,四重因素左右农产品价格。
首先是供给因素。李国祥认为,以绿豆为代表的杂粮价格翻番与供给偏紧直接相关。“我国杂粮高度自给。今年,杂粮产区受恶劣气候影响明显减产。我们深入产区调研,发现不少地区减产三成。”李国祥透露,减产同时,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不高。考虑到杂粮没有被纳入国家政策保护范围,并且过去种植效益也不好,“很多地方生产萎缩”。
供给不足造成农民产生“涨价预期”。李国祥称,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有惜售心理,有杂粮也暂时不愿意出手。
此外,成本因素也必须纳入考量。“人力成本、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都涨了,农产品自然要涨价。”李国祥说。
最后,需求拉动效应也是农产品涨价的诱因之一。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水果和杂粮的消费需求增加了,而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推涨的正是上述品种。
不过,李国祥也强调,农产品涨价也不能排除商家投机和恶意炒作行为作祟。
数据显示,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升6.8%和12%。上述数据的传导效应将影响CPI,这从另一侧面印证农产品并非CPI攀高惟一推手。
“体感”被放大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呼吁,为了减缓居民对通胀的“放大感受”,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够”
既然农产品并非通胀背后最大的推手,公众的视线自然就转移到了“信贷”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拉动模式”救中国经济于危难,与之相伴,“投资拉动”带来的通胀风险也如同始终“悬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剑”。有专家质疑,信贷宽松导致目前通胀压力大增,并呼吁国家应该适时调整货币发放量。
然而,并非所有专家都认同我国通胀压力已到“临界点”。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就指出,货币被大量投放,但投放的很多项目短期内看不到效益,这让CPI“显得”比较高。不过,这些项目的效益今后都会逐步显现。
“GDP要达到8%,CPI控制在3%左右是合理的。”王明权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波动很正常。当前,CPI过低反而不是好事。目前,我国通胀压力还没有达到需要格外重视的程度。预计两三年后,通胀问题才需要特别重视。”
王明权以农产品涨价为例分析通胀利弊。在他看来,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结果。随着农地和农业人口减少,农产品涨价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农产品涨价有益农民收入增长,甚至可以通过农产品流通环节解决大量就业。
此外,王明权表示,随着居民收入增长,物价上涨仍在居民承受范围内。但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消费品种类远远达不到CPI统计依据的300多种,CPI统计结果往往就会与居民感受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蔬菜价格上涨明显,但压力锅或缝纫机没涨价,我们不会天天去买缝纫机,所以,居民的CPI感受就因蔬菜被‘放大’了。”王明权说。
他呼吁,为了减缓居民对通胀的“放大感受”,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够”。毕竟居民对通胀问题如此“敏感”,归根到底是因为手中缺钱。(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