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开始的新一轮楼市调控,已过去一个月,但不少城市的房价不降反涨。恰在此时,“高价房被捂盘”的故事在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上演。调查显示,原本预计5月开盘的40多个上海楼盘中,有数个楼盘近日延期开盘。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楼盘的延期并非开发商本意,而是销售许可证办不下来。
记者在上海市住保局官方网站上看到,5月至今,仅发放了18张商品房预售证,涉及楼盘几乎全部位于郊县区域。“在目前严厉调控房价的背景下,因为一个豪宅楼盘的成交拉高成交均价,掩盖调控效果,显然是地方政府极不愿意看到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暂缓这个项目的预售证发放,令其不能入市销售”。(5月20日《新民晚报》)
早在一周前,就有业内人士曾爆料称北京的高价楼盘“拿不到预售证”,任志强甚至直称这种做法是“自欺欺人”,但北京市住建委负责人立即否认了这种说法。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足以证明,“高价房被捂盘”不仅不是谣言,而且呈现推广之势。
近几年,每当房价疯涨之时,政府就高喊“打击”捂盘惜售;而如今,开发商想开盘,政府却“捂着”不让卖。虽然捂的只是高价楼盘,不也有些自相矛盾吗?
一些地方政府“捂盘”是为了让房价在统计数据上降下来,但能捂到什么时候呢?那些高价房终究是要上市的,而且推迟开盘后价格也未必能降下来,甚至还会上涨。由于高价房“被捂盘”,高端的需求就会越积越多,随着调控力度的加强,高端住宅的投资量和供应量明显减少,这一增一减,很可能推高未来的房价。同时,在积压了较长时间而又突然“开闸”后,高价房的成交量必然出现“井喷”,房价就会大大提升,至少在统计数据上如此———“捂盘”的时间越长,“井喷”就会越剧烈。受“买涨不买跌”心态的影响,房价的暴涨又可能引发恐慌性的消费,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任志强的“自欺欺人”,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对“高价房被捂盘”以及房价的“假摔”,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心知肚明,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自欺”,而“欺人”却是实实在在的——— 它们的虚假数据既忽悠了调控政策,也忽悠了消费者。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发生过:2004年底至2005年上半年,第一轮调控组合拳出击;2007年9月至2008年春节前后,二套房贷等信贷政策收紧。上述两个时期,部分高价房也是难以获得预售证。最终,这几轮调控都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房价反而“越调越高”。当时,很多消费者以为调控能把房价调下来,于是选择持币待购,然而等来的结果却是房市的疯狂。
目前,在“高价房被捂盘”的情况下,上海、北京的房价都不降反涨,等到“捂盘”结束甚至捂不住的时候,市场会是什么样子?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