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在广州奠基,仪式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项目中实属罕见。不仅中方合作伙伴东风集团四大常委徐平、童东城、周文杰、周强一并现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以及广东省长黄华华、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市长万庆良等两级政要也尽皆出席。据称,这是汪洋到广东任职后第一次参加的大型商业活动,就是广东本省企业也未有过如此殊荣,不难看出东风日产的产业地位和广东省市政府对它的厚望。
近些年来,广州发展汽车业可谓不遗余力,由广汽本田开张,先后成立了广汽丰田、广汽菲亚特,自主乘用车公司,收购湖南长丰和浙江吉奥,此前更吸引了东风日产落户广州。昔日小小花都县城,如今已成全国屈指可数的汽车产业基地。此次东风日产再建花都第二工厂,便肩负建广东第一个“百万级”汽车企业的重任。
随着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跃居世界第一以后,跨国公司在华掀起了一阵扩充产能高潮,投建第二、第三工厂,此起彼落。不仅久拖不决的华晨宝马第二工厂“可以有了”,连一向以谨慎投资著称的东风本田,也突然宣布兴建第二工厂,将产能扩大到48万辆。其他北京现代、长安福特、东风神龙等也都在扩大产能,都想争抢中国市场这“最后的晚餐”。
虽说大家一致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但是,最近开工的扩建项目,大都表示在建产能是分期逐步形成,其中不能不说有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心。然而东风日产则不同,不仅高调宣布两年内一次建成,而且还表示要超越最大产能30%。公司副总经理任勇更向媒体表示:“东风日产有勇气挑战更高的目标”,他们将“根据100万辆的事业规模,寻找并补足不到位的地方”,“期待在不长时间里,能够做到100万辆的规模”。
东风日产何以如此高调?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套用中国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看他的过去,就能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就能知道他的未来。东风日产这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自2003年成立至今,短短7年,产销量便由6.5万辆增至51.9万辆,增长近8倍,迅速跻身第一军团,这在中国汽车企业中绝无仅有。他们推向市场的车型,不仅数量剧多而且都很成功,其中四款车型进入“万辆俱乐部”,包括高端车天籁。就是说,在主要细分市场上,东风日产的产品都是排前位的车型,这在国内市场上也极为少见。这大概是东风日产自信的来源
东风日产要达到百万级规模,面临的是首要困难是产能制约。花都第二工厂建成后,东风日产的总产能也只有70万辆,30万辆产能的差距如何弥补?任勇的回答是:“东风日产希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把有限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值,保持生产制造弹性的最大化”。
其实,这些年东风日产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他们实行“三班两倒”的作业体制,将生产节拍由1.8分鈡缩短到1..35分钟,设备开动率达到99%,几近极限。正因为如此,东风日产能用36万辆的标准产能,实现了52万的产销量。我们知道,超产并不就是简单的加班加点,蛮干硬拼,它考验的是企业管理能力和整体素质,比如“三班两倒”作业体制,要求员工一个人能做三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东风日产的确不枉称日产的“全球标杆工厂”。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讲一讲日产汽车。作为合资公司的外方股东,日产的表现是突出的。但是,日产不能只以在中国卖车,争抢中国市场份额为唯一目标。在争得更多市场份额,享用中国市场利益的同时,也应当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色的贡献,争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在新工厂奠基仪式后,日产方面派驻员、东风日产总经理松元史明明确向媒体表示:“现在我们没有做自主品牌的计划”。
我们知道,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既是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要求,也是中国“市场换技术”的本意。它有利于中方人员接触和掌握核心技术,对中国发展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大有好处。与纯粹的外方品牌比较,合资企业打造的自主品牌,中方至少拥有一半所有权。去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日产全球最大市场,而至今尚没有做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计划,就不能不让人觉得,日产是不想让中方人员接触它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不想让中国发展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一句话归总,就是想永远只把中国当做倾销自己品牌产品的市场。
相比之下,本田却高调表态在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不仅广汽本田做了,现在东风本田也要做。他们懂得,得到了中国市场利益,应当给中国以相应的技术回报。
我们提请日产汽车明白,包括你们合作伙伴东风在内的中国汽车三大集团,在一度经历了自主品牌问题上的被动以后,如今自主意识都非常强烈,打造自主品牌已经被他们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互相之间还暗暗较着劲。以我与他们领导团队不多的接触感觉,他们并不甘心永远做你们品牌的代理商,永远只推销你们的产品。如果你们丝毫无意打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你们就与合作伙伴东风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甚至会导致你们在合作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还是想提醒日产,不能以只在中国卖车为你们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