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新崩溃还是新趋势——中国经济形势之辨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0/5/20 14:24:03   
>> 相关新闻链接
·楼市陷入深度博弈 开发商力挺房价到底在赌什么? ·任志强回应扔鞋门:90%大众支持我的观点
·潘石屹被同行指为“阴谋家” ·“钥匙盘”将全面启用银行加强二套房限贷
·北京将禁售酒店类公寓 近期将全面禁售“商改住” ·黄光裕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发改委回应高铁垄断举报 称核定运价条件不成熟 ·奥巴马:为什么要对华尔街进行彻底改革
·铁矿石还想涨价 自欺?欺人? ·巴菲特:货币进入贬值时代 赌中国未来十年好事不

    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在中短期出现很大波动,这要视政策而动。当前的楼市政策变化相当频繁,而抑制的对象也在不断调整。政府往往以处理“家庭纠纷”的态度来看待楼市的调整,哪一个孩子或者哪一个群体利益诉求更强烈,政府就会制定相应倾斜的政策。

    但中国房地产政策的长远目标是什么?这个根本思路要稳定下来,需要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以新加坡为例,政府确定楼市政策的主方向是满足住的需求,于是新加坡80%的人是住公房的。那么中国楼市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定下来,才能有一套稳定的房地产政策,然后才能再去谈这个政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刘元春:房地产泡沫确实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把它说到经济“崩溃”的高度,言之过重。

    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房价上涨过快。但是中国市场跟美国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房地产杠杆率很低。首先,中国的开发投资杠杆仅5.8倍,横向比,在国际上是较低水平;纵向比,在2000年02001年间,开发投资杠杆率曾一度达到7倍以上,因此目前也不是中国市场上的历史高位;其次,购房者的杠杆率在中国特有的消费理念下更低,仅2.3倍。所以,出现房地产市场波动引发银行系统风险、经济增长震荡这种连锁反应的概率非常小。

    张立群:中国房地产释放出的是强大的需求信号和购买力。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本身存在大量改善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化推动下,越来越多人流向城市,于是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出现了房价上涨。

    去年底开始的房价大幅上涨具有其特殊性,是大量产业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投机造成的结果。这种快速上涨的房价,不是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能承受的,因此会抑制自住性购房需求,也会抑制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抑制新的房源供给(由于价格大涨必然伴随大落,因此房地产企业会产生不好的预期,不敢高价购地、建房),所以必须予以治理。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房价上涨的势头被初步遏制,部分地区出现下调的迹象。这恰恰为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是崩溃,而是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我们应该增强对房地产未来持续较好较快发展的信心。

    过度投资VS消费不足?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在信贷扩张之下,正在走吹泡沫的路线。过分的信贷扩张给银行系统带去了莫大的压力,买单者却是全国的消费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从而制约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你们如何看待上一轮信贷扩张中所隐藏的风险?中国经济是否受到消费不足的严重制约?

    刘元春:信贷扩张背景之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确实是目前经济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但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处于相对安全的范围。

    我测算过一个数据,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账面负债加上隐形负债,并未超过100%的GDP,而世界上不少国家负债总值均超过100%的GDP,有些国家如日本甚至超过200%的GDP。

    去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速度过快,存在的风险反而可能催动一系列改革。例如地方政府大上基建项目、政绩项目引发的过度投资,会让银行在未来面临一定程度的呆坏账风险。因此,政府财务运行的透明化应该借此推进。另外,地方政府融资的快速膨胀可能会再度引发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权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也面临着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调整的问题。

    顾海兵:中国经济不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消费受到挤压。如同许多领域不向民间投资开放一样,民间消费也受到许多制约,当然这两方面又相互联系。比如民间资本进入航空业很困难,同样对私人航空的消费也受抑制,背后都是管制的存在。所以问题不是投资过度或者消费不足,而是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都受挤压。

    陈平: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消费不足,也不是投资过度,而是创新不足。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发展中国家没有通过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先例,因为这个阶段民众的需求就是有限的。有些做法只能削弱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加剧企业生存危机和就业危机。

    在投资方面,我们过去在硬的基础设施方面投了很多钱,但是对于“基础制度”投资却很不足,这就影响到了经济的竞争力。我主张中国政府“推动内建”,要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推动建设创新体系,这样才有可能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可持续的财富增加的基础。

    政策困境VS持续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 中国在抑制过度投资与投机的问题上是否存在政策两难?同时,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抑制流动性泛滥和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前是否存在取舍?从这些方面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

    刘元春:这些问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之所以政策存在进退取舍的两难且实施效果不佳,是目标本身就存在偏差。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过高的标准,超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现实。

    从需求来看,中国居民目前的大量消费均堆积在住房和耐用消费品上,这样的需求档次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那么这必然引导出这些领域的大量投资。而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到当前这个阶段决定的,并非从意愿上希望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便能达成的目标。

    按照当前的消费需求结构,我认为当前的投资重心仍会在“十二五”阶段继续保持。

    谢国忠:如果政策总是强调自身的“骑虎难下”,那么就必然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总是强调政策需要保持高增长才能保住就业和民生,抑制泡沫和结构调整就会很难达成。

    实际上,我认为GDP是否高速增长与目前的就业关系已经不大。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劳动力不足,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结构上的问题本身便说明经济缺乏真实的、高增值的空间,因此大学生这个应该创造高价值的人群反而缺乏平台。可以说当前的GDP增长模式难以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今年的经济将面临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是由于本身存在投资过度与产能过剩,因此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会在今年暴露出来,而很可能是在2012年。

    届时,再加上美联储升息到一定幅度导致国际游资有大举撤出的风险,中国货币当局就将不得不采取较大程度的加息,而那也将是楼价和地价最受挫的时候。

    顾海兵:中国经济的问题,常常是中国人自己能看得更深刻,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松紧。其实许多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在提,比如市场化程度不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等。正是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中国经济虽然能继续维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这种维持却不是可持续的。这些才是问题的原因,而经济数据表现出来的只是现象。

    我认为未来决定中国经济是继续维持,还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这个问题要在制度上及时解决。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