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吃菜,一年贵似一年
一位杭州消费者告诉记者,总体上感觉吃菜是一年贵似一年。这位消费者算了一笔账,“去年这个时候青菜2元左右,今年要2.5元。茭白去年3元一斤,今年要4元。家里三口人吃饭全买素菜的话,去年10元钱就够一顿饭,今年要多花两三元钱。”
农业部门人士分析说,除社会总物价水平在上升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蔬菜生产成本在节节攀升。在浙江嘉兴,有蔬菜种植户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城郊适合种菜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达到了上千元。今年以来,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也上涨很快,整个成本比去年提高了差不多20%。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李崇光教授的研究显示,自2003年后我国大中城市蔬菜每亩平均生产成本增长迅速,目前每亩平均成本已超过2200元,跟2003年相比增加了70%左右,远高于同期蔬菜净收益的增长速度。
“尽管进入5月份以来,随着天气好转,各地菜价都明显回落,但主要蔬菜品种相比去年同期仍高出一到两成,这就是成本烘托的结果。”
浙江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称,成本上涨对菜价的影响是刚性、不可逆转的。
集约化程度低,产销成本过高
农业专家指出,透过菜价波动背后的怪现象可以发现,当前百姓“吃菜贵”并非全是“天气原因”,还同当前粗放的蔬菜小生产体系有关。因为小生产的涨价因素多,多层流通环节也会抬高菜价。
赵建阳等人认为,灾害性天气给蔬菜生产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但是粗放的产销体系带给菜价成本的上涨,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消除。
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像抓粮食、抓生猪生产一样,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建设征用菜地时收取的蔬菜基地补偿金,真正用于发展新的蔬菜生产基地。
其次,要加大蔬菜生产的科技投入,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蔬菜品种,以及高效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往我国提高蔬菜产量主要靠扩大菜田面积,黄瓜、西红柿等主要蔬菜单产不及发达国家一半。在菜田面积不可能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技投入推动粗放的蔬菜生产提高单产和效益迫在眉睫。
另外,赵建阳还建议:“通过发展形式多样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以及和市场对接的能力。政府可以考虑在蔬菜产销中如何提高超市的积极性,开展农超对接,尽量减少中间交易环节,保证菜价合理涨跌。”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