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菜价波动十分明显,然而统计数据却与百姓的感受不对称;在不少情况下,菜价上涨菜农并不受益,吃菜一年比一年贵,为何出现这些现象?记者在鲁浙赣等地区进行了调查追踪。
统计数字猛跌,百姓感受不彰
从统计数字看,近日来蔬菜的总体批发价格和5月初相比有了大幅回落。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目前的蔬菜总体平均价格与5月1日相比,降幅已达到20%左右。以西红柿为例,5月初新发地市场的西红柿批发价达到每500克2.2元,到5月16日这一价格跌到1.45元,跌幅接近35%。然而,很多买菜的人却感觉不明显。
记者在长椿街附近的一个菜摊上碰到了前来买菜的北京市民李阿姨,她对记者说:“电视上都说菜价大跌了,我天天买菜,为什么感觉不到跌了那么多?西红柿五月初就是3元多一点,这几天还是3元。”在杭州、南昌等地,不少市民的感受也大致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浙江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说,一方面原因是发布的监测数据多为批发价格,而和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相关的是零售价格;另一方面跟农产品的流通方式相关,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存在过多的中间环节,利润层层剥皮,价格层层加码。每道环节为了保证自身利润,涨价及时、降价却滞后。
“从‘菜园’到‘菜篮’往往要经历菜农--菜贩--批发市场--零售--消费者这些环节,甚至还要多。每道环节都想利润最大化,自然就涨起来快,降下来却非常慢。”长期从事农产品流通的浙江省农华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慧智说。
由于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许多蔬菜在流通中还要走上不少“冤枉路”。“比如说北京市场上的一部分河北蔬菜,因为找不到直接销往北京的途径,也要先贩到寿光去转一圈再回头进京。”赵建阳说,这种相对落后的流通体系无疑也撑大了蔬菜成本。
菜价一路上涨,菜农并不增收
在“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西刘营村菜农刘明山家里种了一亩半地小黄瓜,他告诉记者,今年菜价是很高,但种菜利润并没增加。“小黄瓜春节价格最高时卖到了每斤9元钱,但当时天气冷、产量少,一个大棚一天只能摘三四十斤。尽管这几天价格跌到了每斤1元钱上下,但产量上来了,赚的反而比9元一斤时多。”
接通浙江蔬菜种植户蓝小波的电话,一听是谈菜价问题,蓝小波马上对记者叹了口气:“哎,你们都说菜价‘发高烧’,实际上我们种菜的一点好处没捞到,因为天气不好,价格上去的时候产量下来了啊。我地里的苋菜因为倒春寒减产了两成以上,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到5元一斤,但一茬菜下来利润没增加。”
菜农们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定价权,因此自己并没有办法在蔬菜价格上涨时锁定利润。相反一旦菜价下跌或者是出现卖难的情形,亏本倒是常事。
刘明山对记者说:“菜价多少不是我们菜农说了算,因为摘下的菜必须赶紧卖出去,否则就坏了。菜贩子收多少钱一斤我们就卖多少一斤,菜农的利润菜贩子说了算。”
浙江省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农业园区负责人对记者说:“打个比方吧,我们种的菜卖到两元钱一斤时,菜贩到菜场上每斤要加一元五角钱卖三元五角;菜跌到一元一斤的时候,经过菜贩子几道倒手后,卖出去时每斤还是要加一元五角。菜价无论大涨还是大跌,利润永远有保证的是菜贩,种菜的和消费者则占不到便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