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合肥市长“把脉”菜价的新闻引起颇多关注,蔬菜价格的持续上涨令百姓心忧。而更令人忧虑的则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像蔬菜这样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沦为投机资本的“炒作热点”,使普通群众利益受损。
本轮菜价上涨过程中,尖椒、生姜、大蒜等可谓涨价“急先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品类拥有过“抗甲流”概念,之后又有“西南干旱”、“倒春寒”等概念作为支撑。诸多概念加之足够的刚性需求,让游资对于“炒菜”有恃无恐,部分菜品价格已经上涨10倍以上,“溢价”水平已与股票不相上下。
有一种观点认为,蔬菜及五谷杂粮之类的价格上涨对菜农不算坏事。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游资“炒菜”终将酿成“三输”局面: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能根据眼前的价格水平来作出生产决策,由于游资炒作引发价格信号失真,必将让他们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在未来承受更大的损失;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更是直接受到蔬菜价格上涨的冲击;作为中间环节,尽管不断传出各种版本“炒蒜暴富”的故事,但是风险累积必将扰乱市场秩序,炒作者也终将以“仓皇出逃”收场。
因此,对于游资“炒菜”的行为不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必要时,当启动价格监督检查举措。根据《价格法》规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是违法行为,而发布各种虚假信息正是游资炒作的惯用手段,因此,对价格走势异动的商品特别是普通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监管,政府不应当“缺位”。
同时也应看到,游资在蔬菜市场发现炒作机会,还源于目前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的不透明。一方面,农副产品产供销三个环节的信息,被不同的部门壁垒所分割,形不成统一的信息发布体系;另一方面,农产品供需信息与千家万户的农民之间一直未建立有效的传输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炒作与价格操纵提供了便利,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从根本上来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仍存在根本缺陷。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总体呈现分散状态,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标准化交易合约,使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机制仍不健全,无法发挥平抑价格波动功能,出现受投机炒作支配的价格“暴涨暴跌”现象也就难以避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落实这一决定,已经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