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3月份土地市场交易情报显示,全国70个城市3月份土地市场供应量回升,市场交易活跃。同时,从2月份起,土地调控政策的效果已逐渐显现,3月份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承接上月下调态势,环比下跌20%。(4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土地价格下降,确实意味着土地调控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那么也同时意味着,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价这时理该有所松动,即便不那么迅疾的下降,也该稳上一稳了。然而,令人备感吊诡的是,房价在土地价格明显下降的同时,却在这个春天,出现了突发式的暴涨——在刚刚结束的2010北京春季房交会上,北京市内参展项目以2.1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创出历次展会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价上涨45%。
而这种突发式暴涨不止北京一地,在4月12日的大连春季房交会上,大连市区的商品房价格已经进入了“万元时代”。在尚未有展会数据作为论据之前,我想举我一个亲身经历来做例证——一处两个月前我曾偶然步入询价的楼盘,在本次展会上的价格比两个月前整整暴涨了每平方米3000元!
今年两会,房价作为热点之中的热点,无数次被各方提及,汇成举国主流的声音,就是一定要“稳定房价”。在两会之后的密集政策调整,以及最近中央级媒体连续半个月的炮轰和指摘,令公众看到了高层整治房价高企、真正实现群众安居的决心与动作,令公众信心百倍地期待房价增速的回稳和滞步。然而,今日“地降房涨”巨大反差的景象,却无情击碎了公众的希望,动摇了等待的信心和耐性。
按照经济学的成本规律来说,土地和房价是捆绑在一起的。受当下政策调控的影响,作为商品房的成本,土地价格的下跌,从理论上来说必然会引导房价的下跌,或者最起码能使受银行信贷政策收紧之困的房价,至少发生如履薄冰般的努力维稳。然而,在事实上,经济学的成本规律并没有在中国房价中起到什么作用,造就了“地降房涨”的吊诡和迷思。
在脱离于经济规律的房价高企现实里,我们见到了这样一幕——据《京华时报》4月12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五里桥附近的两幢楼开盘,“一个晚上每平方米突然涨4000元”,上千购房者围守售楼大厅讨说法。一晚突涨4000元,开发商哪里来的干预对抗经济规律和调控政策的底气和霸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