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报道中国房产平均房龄25年至30年的消息,不少读者打来电话以及在燕赵都市网上进行了反馈,读者在对这种低质高价的住宅表示无奈和愤慨的同时,不少人因此也表示,打算放弃原有的购房念头,索性一辈子租房生活。
短命房只能“活”30年
每人面临一生当两次房奴命运
最近刚刚在石家庄买了房的中学老师曹燕,看到“短命房”的报道惊诧不已,继而是悲愤。刚结婚1年多的她,此前一直和老公租住在单位附近一个两居室的房子,每个月租金800元,加上水电等各种生活开支,她的家庭每月能够结余3000元左右。
如今贷款买房,不仅花光了10万元的积蓄,还向亲友借债10万元,而25万元的银行贷款,他们选择了30年期限,每月的还款额为1499元。
“房子要到明年年底才能交房,这段时间内,我们只能继续租房,房贷加上租房租金,生活非常拮据。即便是交了房,还有至少5万元的装修换家具家电的开支等着我们,都不敢去想”,曹燕在听到平均房龄只有30年的消息后,想想真觉得不如维持现在租房生活,“原本看着合同上白纸黑字的‘70年产权’兴奋不已,觉得一辈子有归宿了,谁成想,30年后,一生积蓄换来的将是一堆建筑垃圾?”
曹燕简单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不买房的话,现在每年的租房支出为1.2万元,30年支出为36万元,考虑房价上涨因素,50万元也能打住;而买房,25万元30年的贷款,本息合计就已经到了539595元,再加上20万元的首付,以及契税、公共维修基金、装修等刚性开支,30年里,支出已经远远超过租房。
而更令曹燕难以承受的是,30年贷款还完,迎来的或许不是还完贷款后的一身轻松,如果彼时的房子已成危房,曹燕不得不再一次从零开始,继续买房,继续贷款,继续做房奴。
也就是说,如果一套房子只有30年的使用寿命,所有买房者都面临一辈子至少要有两套住房的局面。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就要承受两套住房的压力。
在房价一路飙升与建筑质量短命的双重刺激下,不少年轻人都表示“算一算买房不如租房,以免死要面子活受罪!”“忽然想通了,还是租房吧!可怜的80一代!”。
记者发现,在各大房地产门户网站及社区论坛里,诸如此类的帖子有很多,而每一个帖子下面都跟着无数的“顶”。
租售远超警戒线
租房生活更经济
国际上通常用“租售比”(房价租售比=单套月租/总价),是考查一个区域房地产是否健康是否有泡沫的标准公式,记者调查发现,据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大多城市,房价租售比已经超过了1:300的警戒线;一般而言,租售比1∶200左右意味着区域房产运行良好,而1∶300则是租售比的警戒线。如果超过警戒线,就意味着房价偏离房产价值,伴随而来的是风险的加大。
根据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最近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房屋租售比已经大幅超标。据美联物业北京市场研究部调查显示:11月来北京的楼市租售比再创记录首次突破了1:500,达到了1:546,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
在前段时间记者对上海房价的采访中也发现,上海情况同样也不容乐观,房屋租售比在1:500左右,最高的区域也达到了惊人的1:670。
记者从一些房产中介网上查阅的数据,也确实说明租金回报率的确不高。
在上海普陀区的“世纪之门”,去年11月份租金水平为41元/平方米每月,当月出自该小区的二手房均价在22000元/平方米左右,计算出其租金回报率为:41×12/22000=2.23%。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即使按满租计算(即一年12个月全部出租),“世纪之门”的租金投资回报率也只有2.23%,如果遇到空置期,投资回报率还会下降一些。石家庄,一套售价50万元的石家庄铁路中南小区的房子,月租金只有800元,租金回报率也低于2%。
而根据SOHO中国的计算,部分城市住宅的年租金回报率仅有1%,这意味着100年才能收回投资。我们再拿银行定期存款来做个参照,假定一套房子的租金回报率在2%左右,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2.25%。如一套总价为50万元的房产,年租金约1万元。而如果将这笔钱存入银行,其利息可达1.125万元。
这些计算在提醒我们两件事:首先,根据房屋租售比和租金回报率以及房产平均30年寿命几项指标来看,租房比买房自住更划算;此外,就是投资性购房还不如去银行存定期回报高。
房价上涨过快
购房人面临“盘崩楼塌”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说我们巨资买下的短命房是在30年逐渐老化崩塌的话,而如果房价再持续非理性上涨,购房者可能还要承担楼市一朝崩盘的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就流传一个中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该时间表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房地产市场走势,通过对比几项重要的时间节点事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在2011年崩盘。有趣的是,某网站的调查显示,网友中有70%的人认同此观点。
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万亿,销售4.4万亿,政府卖地收入1.5万亿,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有50多个。粗算下来,房地产崩盘将牵动15万亿。当然,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的崩盘不可能是独立事件。但当我们仰望着一路飙涨的房价离普通市民越来越远,各地地王纷纷翻着跟头上蹿、涉房信贷资产质量隐患提升等种种迹象的时候,这种担心,似乎也绝非危言耸听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