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变局
“刘易斯拐点”显现
“待遇不好,干得不快乐,就跳槽了!”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的90后陈培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基本每个月都在换工作,“反正工作机会多得是,去年上半年是人求工作,现在是工作求人啦”!
小陈眼中的工作易找,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则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变局所在———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已经改变,劳动力由过剩正转为相对短缺,劳动力供给已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段时期内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在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福利,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旦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个拐点,那么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经济模式就不得不有所转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趋于下降,到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少。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是中国的典型特征,数量、质量和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随着劳动力这种特征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将不得不谋求转向。
从这个角度说,“用工荒”正在倒逼企业,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向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内地转移,一部分企业则因无法承受用工成本提升而关门,而另一部分企业则寻求产业升级,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高端挺进。在东莞,金融危机洗礼后这样的轨迹已经出现,一家专门从事为传统加工制造企业进行自动化升级的高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主动上门寻求技术支持,要求转型升级的企业同比增加两倍。
经济变局
内陆省份加速发展
“‘民工荒’从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的解读最近也广获认同。
不少专家表示,除了经济复苏的本质诱因,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导致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促使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突出。而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也对用工提出了超乎寻常的强烈需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西部地区已有河南、湖南、四川、湖北、安徽等5省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占到全国“万亿俱乐部”成员总数的近36%,而这几个省份,均为以往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去年刚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安徽省,2009年工业化率已由2008年的39.3%跃升到45%左右,这意味着其对工人的需求成倍增长。
去年,国务院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崛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11个区域振兴规划,几乎是此前4年的总和。目前国家发改委最近正在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指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洗牌将在一系列推进措施下加速完成。
所有这些区域经济的起步与发展,都将进一步扩大用工需求。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