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泡沫。当人们热衷于买房时,不修建或销售新房是不现实的。只要人们想买房子,我就会继续盖房子。毕竟,我个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张欣承认,像她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对泡沫也负有一定责任。她表示,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地产开发商大量屯地,只是为了高价出售。“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都基于土地储备的价值,(因此)地产公司花如此大的精力集中在囤地上,也就不足为奇。在有些公司,只有一小部分土地真正用作开发建设——土地储备的作用是推高股价。”
在公开场合,她如此直言不讳,是一个富有勇气的举动。她说,她必须强调政府政策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危害,才能问心无愧。
人们很容易将张欣的这番道德高论不当回事儿,认为这只是她塑造个人品牌的一个新伎俩,是为了和以贪婪和牟取暴利而臭名昭著的房地产业保持距离。不过,张欣的言论有其精神信念上的基础。张欣于2005年皈依了巴哈伊教(Bahai)。
那么,她管理企业的方式有没有受到新信仰的影响?
“对巴哈伊教的信仰让我脱胎换骨,”张欣承认。“没有(它),我可能会不惜代价地盲目追求利润。但现在我会做出选择。例如,我不打算在澳门投资赌场,尽管这样做利润丰厚。我早已经过了盲目追求增长和利润的阶段。”
和中国许多富裕的商界领袖一样,张欣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她慈善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甘肃省贫困边远地区的穷苦儿童,甘肃是她丈夫的故乡。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张欣对自己“文革”期间艰辛童年生活的致意。她的父母都在中国政府部门做翻译,并在那场政治动乱中离了婚。1980年邓小平重新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去了香港。她们几乎身无分文。随后,14岁的张欣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一份工作。
1987年,学了几年秘书课程后,张欣获得一笔奖学金,前往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学习经济学,随后又在剑桥大学(Cambridge)攻读发展经济学,张欣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尔街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当一名年轻分析员。
尽管事业有成,但张欣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忘本。“我最近给自己买了一部iPhone,孩子们立刻就开始问我为什么需要新手机,因为它太贵了。”
当全家人一起去北京当地的一个市场购物时,孩子们会让父亲潘石屹坐在车里等着。
“他在中国太容易被认出来,这会让孩子们与小贩之间的讨价还价更加困难,”她笑着说道。
(作者张力奋,FT中文网总编辑。近期正休假,任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