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国四条”让公众又看到了买房的希望。一时间,网民的眼球集体关注于此———
为房价疯涨踩刹车
11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第四季度,有67.2%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中国社科院本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根据房价与收入比判断,中国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四条政策,被称作“国四条”。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果断对失控的楼市进行调控。很多网友对此备感振奋,认为政府要对房地产动“真格”了,这对于让房地产回归消费和民生,保障绝大多数民众的住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业人士也随即作出解读,认为“遏制”这个词比“抑制”感情色彩更重,比“稳定”更严厉,“遏制”的提法表明中央政府对调控房价的态度非常明确。
房价畸涨恐难“遏”?
人们在为调控房价新政策拍手叫好时,也有不少人表示了担忧和质疑——— 中国房价能“遏”住吗?有网友称,中央政策从“稳定”到“抑制”再到“遏制”,用词的分量一次比一次重,但是房价的实际走势,既没有被“稳”住也没被“抑”住,而是直线上蹿。有了说“稳”没稳、说“抑”未抑的切身经历,人们自然担心这次又是说“遏”难遏。
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遏制”房价用意好,但落实不易。因为中央的这些要求要发挥作用,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落实政策。但是,由现有地方经济目标的实现与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约束关系所决定,房地产行业可以拉动近60个相关产业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的需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金,可以说是竭尽全力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凡是中央调控房价的政策,很难得到执行;凡是推动房价的,都会加倍执行。因此,在利益格局难以改变的现实下,如果不出台真正对症下药的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就有可能成为空谈。
打败高房价,必须高手段
有评论认为,要降服部分城市的畸高房价,必须以非常手段切实治本。“本”在何处?就是长期主导房地产业利益的“铁三角”: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地方政府要的是丰腴的土地财政,银行追的是建筑、购置贷款的高额回报,开发商谋的则是惊人的暴利。不彻底打碎这个利益链,畸形房地产业的病根就难以根除。
“目前最亟须做的事情是如何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有专家称,关键就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敦促地方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国家应该调动地方积极性,真正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和增长方式,例如,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改用保障性住房投入、增加就业以及增强社会保障职能等具体指标。另外,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的监管,打击炒楼、捂盘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抑制楼市投机行为,为楼市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