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唐建伟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
张 斌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
话题缘起
水价在涨、电价在涨、成品油价在涨、天然气价格在涨,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在上涨。与此同时,自10月下旬以来,各主要工业品,包括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橡胶、轻工原料、矿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价格上涨。
价格弹性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也在上涨。11月以来,蔬菜和水果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50个城市11月中旬各类蔬菜价格旬度涨幅均在20%左右。猪肉、白条鸡价格亦小幅上涨;水产、蛋类、粮食价格均有所上涨;只有食用油因库存充裕,价格继续下落。
此外,房地产业的“火爆”,已经颇有“动魄”的意味;而股市的表现已经相当抢眼。
资源类产品的集体涨价,显然将会改变CPI和PPI数据。而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为下一步宏观经济运行添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现在想问,通胀离我们还有多远?通胀会提前到来吗?
货币放得太多
NBD:谢老师,最近一系列的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引发各方对通胀预期的加剧,您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背后的推力是什么?
谢国忠:能源价格和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这后面都是货币很快增长所推动,应该说通胀是货币带动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量的增长。货币量刚开始增加时,有生产量过剩和价格监管等因素压抑着价格,但现在压抑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少了,因为原材料价格占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土地价格也如此,土地价格是占房地产、服务行业的最大一块成本。
农产品也一样,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是因为水、电等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不能说是不是愿意养猪这么简单。朝上游走,就是土地价格、能源价格,再朝上走的话,也就是货币问题。
唐建伟:我认为目前的涨价及其因素都是在此前的预计之内。原因主要是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但这个因素实际上对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不是太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由天气的季节性因素推动。不过,天气因素过去后,农产品价格还是会保持上涨,因为到了年底,价格会有季节性的上涨,但是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波动。
张斌:我也同样认为,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货币放得太多了,完全是流动性闹的。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 (M2)的增长接近30%,这意味着居民和企业的存款急剧增加。这么多钱拿在手里,大家必然要进行资产的重新配置。打个比方,原来我的风险资产是50%,现在一夜之间无风险资产(例如银行存款)突然增加,这肯定有悖于我初始的风险偏好状态,一个自然的选择就是追加风险资产的投资。这样一来,房价、股价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其根本问题是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此外,由于经济复苏带来企业利润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上涨,而企业利润的改善,很大程度又是由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带来的。
通胀提前来吗
NBD:由于资产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通胀会提前到来吗?
唐建伟:基本不会。现在涨价的因素在预料之中,价格虽然在上涨,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是进行资产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如果等到明年价格起来了再改,市场反应就不一样了。
张斌:CPI就算在今年11月份转正,我也并不认为通胀会提前到来。我认为,今年年内和明年,CPI范畴内,从环比来看,价格上涨没有疑问,但通货膨胀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首先,农产品价格环比确实在上涨,但目前从整体趋势上来说,幅度比较温和,猪肉等价格弹性较低的产品供应方没有出现问题,需求方要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投入成本这两个因素来看。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比金融危机刚开始时已有所恢复,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并不大。目前,我国内需增长已经比较快,按照以往经验,这时候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应该涨很多,但实际情况是,劳动力市场与过去经验不相符,员工工资并没有上涨太多。其原因是,此轮我国的经济恢复更多是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推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与内需增长势头相匹配,这就导致了就业压力仍不小和工资上涨压力并不大。
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则是一个巨大的波动状态,但是最近明显的上涨趋势,并没有使未来的价格预期更加明确。我的基本判断是,明年全球货币政策不可能像今年这么宽松,不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带来太大的价格波动,而且过了明年二季度之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并不会特别好,大宗商品价格并没有很强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所以,对国内商品价格不会有太大压力。但这并不代表我持乐观态度,因为通胀始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