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资源类产品涨价问题的讨论不断升温。继11月10日成品油价格上调后,20日起全国非居民用电价平均上调2.8分/度,半个月之内,国内天然气批发价平均涨幅超过20%……
随着燃油税开征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执行,越来越多的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已蓄势待发。有专家就预计,如果按照目前全国的短缺程度核算,部分资源类产品市场价格要涨到200%。
今年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之所以能“四面开花”、“全面铺开”,足以说明政府对金融危机“利弊”的清醒认识,敢于抓住时机进行改革。
价格是能源资源改革的重点,价格改革将牵动并影响许多相关产业。在企业说亏本要提价,老百姓说工资不高不能涨价的复杂环境中,作为资源价格的管理者和制定者,政府可以说是在保持企业利益与维护人民利益中艰难的博弈,努力地寻求平衡点。
油价:五升三降逐步攀升
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经历了5次上涨以及3次下调。
自1月15日零时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这次的降价拉开了2009年度油价频繁波动的序幕。
两个月后,鉴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决定自3月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这是自2009年的首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的解释是,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使得中国燃油价格对国际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对于3月份的价格上调,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油价上调是说明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正被有效执行,未来炼油企业利润将得到保证,对石化行业影响正面。当前的不利因素是石油需求不旺,但降价促销是企业层面的行为,而不应由国家压低成品油价格去刺激需求。另外,也有专家认为,尽管我国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程度有所提高,但国家仍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
随后的六月份,发改委又连续两次调高成品油价格。六月的两次调价,虽然时间间隔较近,但市场并不感到意外。投资银行瑞信曾发布报告称,中国仍将上调成品油价,“现在已接近中国政府考虑对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二十二个工作日界线”。发改委五月份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国际市场原油连续二十二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百分之四的时候,可以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财政部科研所贾康所长也表示,本次调价“并不突然”,因为中国是石油进口国,目前只能是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动,国内油价同国际直接接轨“无法回避”。
三次调高价格之后,油价的稳定并未延续太久。7月底,发改委再次下调油价;9月,又有两次价格改革,一升一降。变幻莫测的油价,牵动着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心。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8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6元和0.41元。对于此次油价的上涨,官方的解释称截至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已大幅超过4%,按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成品油市场供求情况及下游用户承受能力,需较大幅度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时国家此次还适当控制了提价幅度,汽、柴油价格每吨仅提高480元。
五升三降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油价上涨的力度大,而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油价在波动中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或许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