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工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该部组织制定在《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和《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希望通过兼并重组形成第一梯队3到5家钢企,目标是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第二梯队6-7家。
这样的钢铁的中国式大重组会诞生几个有竞争力的钢铁巨无霸,还是会催生出一批换汤不换药的翻牌公司,我们的分析十分倾向于后者。理由有这样几个:
一、强扭的瓜不甜。自上而下的重组动员,连具体家数都规定好了,而且还会圈定各自的兼并重组的势力范围,裁判员替运动员踢球,运动员钢企不一定就能领情。历史上,地方和中央政府,发改委和国资委、东北办等多个部委力推多年,撮合鞍钢和本钢合并,现在三四年过去了,鞍钢本钢只是挂了一个鞍本集体的牌子,合并一下财务报表,剩下的还是各干各的,各种原因只能用利益关系复杂来解释,一个是央企,税收大头归中央,一个是省企,税收大头归省级财政,还有大集体工人的遗留问题,谁也不愿意埋单,更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大多形成了多年的利益圈子,谁愿意放弃,谁愿意俯首称臣。任你政府部门热钱高涨,鞍钢本钢还是我行我素。
二、钢企重组动机不纯。市场配置资源的时候,重组看重的是效率,而行政来支配资源的时候,动机就不一样了,唐钢和邯钢重组成河北钢铁集团,济钢和莱钢重组为山东钢铁集团之后,我们没看到生产效率和利润率有明显提升,倒是企业领导多了,职位提高了,重组大都先从行政命令下的人事调动入手,河北国资委更彻底,把原唐钢和邯钢的领导全部掉到了石家庄办公,这个集团基本上可以视为河北省冶金工业局的复辟和翻牌公司。计划经济时代,钢企都归中国冶金部,部有部属企业,就是现在的央企,省冶金局有自己的省属企业,随着改革深入,冶金部冶金局都取消了,钢厂没了行政归口,只有资产关系了,央企的所有者是国资委,省属企业就是省级国资委,现在各省成了省级国有钢铁公司,形式上是进步,兼并重组的好名声,实际上是倒退,退回了省级冶金局,成了翻牌公司。
第二个不纯的动机就是,钢企重组,意在获得新项目的批准,现在政府控制产能过剩,不搞新钢厂审批,只有兼并了老厂,淘汰了落后产能,才能有新指标,宝钢兼并广钢打的是湛江新建千万吨项目的主意,武钢兼并柳钢也是如出一辙。
三、财政政策不配套。这几年什么样的钢企重组最快,那就是省内钢企了,山东、河北说干就干,雷厉风行,都是省内企业,财政税收不会流失,要是跨地区就麻烦了,首钢搬到河北,税收是否留在北京,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没有财税方面的配套政策,跨区域的钢铁重组大多只是喊喊而已,谁也不想把自己的财政支柱拱手让给别人。没有深度的整合,双方只能是挂个牌子,各搞各的,如鞍钢本钢合并,宝钢兼并广钢、八钢等等,都是如此。
另外,钢企重组的必要性上,很多人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改变一盘散沙是面貌,改变铁矿石谈判中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这样的判断其实没有抓到主要矛盾,铁矿石的被动在于国企有私利,为了私利倒卖铁矿石给民企,垄断长协矿进口权,推动矿价非理性上涨,就算中国所有国企都集中为一家企业,只要倒卖给民企,矿价照样下不来。钾肥领域是中化一家垄断进口,肯定是不是一盘散沙,但倒卖钾肥情况更甚于钢铁企业。现在的钢企数目多,但有中钢协统一对外谈判,并不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