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创业创新创优”主旋律,构筑坚实支撑在科学发展中提升承载力,打造城市副中心
作为邢台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开发区建成邢台最具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新“特区”。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可持续发展,开发区特别强调上项目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中求快、好中求大、好中求强,对项目入区实行专家评估机制,所有的签约项目必须经过专家组的评估。评估论证会不是虚设门槛来限制招商项目,而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和筛选,以利于长远发展。今年以来,共对18个项目进行专业评估,5个“三高一低”项目被开发区拒之门外。
赵增华说,承载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后劲。把开发区建成邢台最具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新“特区”,就要坚持在统筹资源和环境、区位和市场等要素中不断整合提升区域经济承载力。
这一思路,首先体现在向高端产业要潜力、要效益、要区域经济承载力。开发区在深入研究参与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中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积极融入和主动对接中,争取做高端、扛龙头、唱主角,争当区域经济的引领者,并明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将开发区打造成为GDP超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河北晶龙集团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基地,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单晶硅产业作为我省十大支撑产业之一,在我省信息产业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其落户开发区,在对邢台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必将有力推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进程,带动区域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使开发区真正站在河北南厢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另一方面,这一思路已外化为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在延长产业链条和提档升级中做大做强,形成战略支撑,在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中提升承载力。
开发区积极顺应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新兴产业调整的趋势,狠抓紧固件和汽车零部件及板材产业集群发展的提档升级工作,努力在提升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上做文章,使之形成规模优势和行业优势。
在强化产业配套发展承载力的同时,该区还着力强化区域环境配套承载力。在硬环境建设上,加快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建设邢台城市副中心。依托城市“绿芯”,延展水脉绿带,打造新区金廊。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两纵两横”轴线。两纵,即长安路发展轴线和永安路发展轴线;两横,即中兴东大街发展轴线和南三环发展轴线。在功能结构上,突出“三园两带一中心”。三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特色传统制造产业园;两带,即东三环居住生态带和七里河居住服务生态带;一中心,即包括行政服务、商务办公、企业研发、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在软环境建设上,开发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社会人文环境。以“星期六”党校为主阵地,聘请专家教授,强化对全区干部进行培训。开展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实施“差距管理”,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出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优化政务环境,倡导“需求服务”理念,推行“保姆式”服务承办卡和“两个零接触”制度,强调“马上办、办得好”,大力营造亲商、安商良好氛围。扎实搞好社会管理,完善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推行区、镇、村利益共享机制,项目税收实行分级共享,让群众真正享受发展的成果。
开发区从实际出发,对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扁平化模式,致力于构建“小机构、大服务”党政企复合型管理体制,倾力打造科学发展的软环境。
走过十年改革发展之路的邢台开发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高新技术的产业园区、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城市的副中心,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功能完善、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一个更加富有活力、魅力、感召力的新型开发区,正在冀南大地上铺开绚丽的蓝图与画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