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通胀可能已处于酝酿和逐渐显化的过程。通胀上涨会逐渐加剧全球央行的紧张情绪,使全球央行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左右为难。
李明旭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
通胀缓步走来的迹象,已经在全球几个主要经济体近期的运行中开始显现出来了。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季调后9月CPI月率上升0.2%;在欧元区,8月份的CPI环比上升了0.3%;中国昨天公布的最新CPI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CPI同比下降1.1%,同比降幅在收窄,而9月份的CPI环比上涨了0.4%。
CPI环比出现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球主要央行目前实施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大幅降低了资金的成本,还向市场上释放了规模巨大的基础货币。充裕的基础货币在经济紧缩期还能够“潜伏”下来,而一旦经济转好使得货币运转加快,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就必然出现加快上涨的趋势。
从这个逻辑来说,近期美英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开始触底,股市呈现出明显反弹的行情,都是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和经济复苏的因素在起作用。随着这两个因素持续地发挥效用,过度充裕的流动性将逐渐渗透到工业品和生活品的领域中,从而推高整体通胀。而在我看来,通胀趋势会使央行们的处境变得更为艰难,如同目前的中国央行一样,欧美日主要的央行都将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艰难选择。
控制通胀本是各国央行的天职。因而,面对目前的通胀风险,各国央行自然应考虑首先收紧货币政策。不过,目前“保增长”的压力几乎占了上风。因为日本在经济复苏进程中,两次关键的政策失误的惨痛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日本经济在1996年和2000年都曾强劲复苏,却均因政策的失误而告吹,前次因为日本政府欲削减财政赤字而加税,后者则因日本央行出于通胀忧虑而加息。
面对着“保增长”的压力和日本的前车之鉴,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紧缩进程或许会被大大延后。而此次全球经济的复苏,究其根源,并非是各国政府进行了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主要是通过印钞票来将经济救起。因而流动性紧缩进程的拖延,就意味着充裕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风险会愈加严重,高通胀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再次洗劫全球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一直有争论资产价格是否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而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今年以来,中美和其他很多国家的资产价格都已经出现了一轮明显上涨,甚至有专业人士声称,泡沫已开始显现。这是否应该是给各主要央行提供紧缩货币政策的另一个理由?
在我们看来,美国的经济好转已经可以确认,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股市出现连续的上涨。经济复苏已经带动了资产价格和生产生活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些都应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
全球的通胀可能已处于酝酿和逐渐显化的过程。通胀上涨会逐渐加剧全球央行的紧张情绪,使全球央行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左右为难。而最终,各主要央行或许会首选“保增长”,从而使得货币紧缩和加息的进程会被人为地大大延后,这使得今后数年内全球出现大通胀的风险大增。
好在中国的高层已经意识到通胀的问题。昨天,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已经提出,“对通胀预期要高度关注”;而之前一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