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和他的“第一”
他曾经做过足球运动员,现在是瑞银集团中国区的掌门人。
4年前,当李一被任命为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一职时,曾对媒体说:“到瑞银,第一步还是学习。然后再考虑下一步具体做些什么,怎么做。”
4年过去了,如今,在李一的带领下,这家中国人最了解的外资银行已经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IPO的能人
金融危机对瑞银集团的影响很大。
最新数据显示,瑞士银行2008年全年亏损212亿瑞士法郎,造就了一个瑞士企业史之最。
然而,对于李一和他所在的中国区业务来说,尽管金融行业今年步履艰难,但是,瑞银仍然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总额高达28亿美元的二级市场大宗交易、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13.86亿美元的资产、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融资13亿美元的IPO项目(2009年全球首个超10亿美元规模的IPO)以及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8.84亿美元的IPO(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的中国国有企业IPO项目)。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企稳。”9月4日,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瑞银目前主要的三大业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由不同的平台开展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主要通过瑞银证券和瑞士银行北京分行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集中于瑞银证券,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投瑞银则是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平台。
据了解,总部设于瑞士苏黎世及巴塞尔的瑞银,是全球领先的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也拥有世界领先的投行及证券业务。瑞银目前管理的投资资产总规模超过2.25万亿瑞士法郎,在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共有逾70000名员工。在中国,瑞银目前持有10亿美元的QFII(境外机构投资)额度。
而在2000年之前,这家来自瑞士小城的金融集团旗下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部门,大多只是在欧洲市场寻找机会。
2001年,瑞银为中银香港合并重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于第二年完成了中银香港的IPO项目。之后,瑞银迈出了大规模向亚洲进军的脚步。
在业界看来,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是李一在中国资本市场能量爆发的关键时刻。
2005年6月1日,李一任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同年9月,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这是中国首次准许外资机构拥有内地证券公司的管理权,也是外资拥有全面证券经营牌照的首例。
“在当时,这件事在业界非常轰动。”一位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一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份量。
有分析认为,李一曾做过华尔街操盘手、国企高管、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市场的环境有着极其明锐的洞察力。也正是这一点,让李一成为瑞银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人物。
但为人低调的李一却认为,“我们只是目标很明确,当时的谈判很艰苦,瑞银组建的团队经常熬夜,无论是不良资产的处理,还是员工的安置,我们都用了心,也倾注了智慧。”
此后,瑞银在中国的业务开始步入关键发展期。
“今后也不排除还会有像重组北京证券的行动。”李一说,瑞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他称,中国未来不断好转的经济形势会给瑞银在中国的业务增加信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