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家庭农场”有望提升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化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3/2/18 17:18:42   
>> 相关新闻链接
·45亿撬不动广电网整合 ·海润光伏获境外补贴40亿 业绩不达标江苏阳光补5
·IPO核查满月:撤退企业数39家超新申报数 ·京东与阿里血战到底 融资7亿美元建开放平台
·移民潮助推房企“出海” 开发商海外布局提速 ·法国高端百货品牌“老佛爷”重返中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涨至56% 创下历史新高 ·地方换届引发投资冲动 债务或上升至12万亿
·央企年终奖缩水超两成 厉行节俭取消年会 ·房产项目开发需166个公章 灰色费用推高房价

  新华网杭州2月18日电(记者王政)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一些农业领域的专家认为,“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低、小、散的问题,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在中国,“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上海松江、浙江宁波、吉林延边等试点地区已经培育“家庭农场”6670多个。

  记者在位于东部沿海的宁波慈溪、余姚等地了解到,最近几年,一些种植、养殖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以便寻求法律保护和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机会,由此演变成了中国最早的“家庭农场”。

  宁波市农业部门2010年对全市“家庭农场”的调研结果显示:当时在宁波工商部门做企业注册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

  尽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基础并不会改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

  从“家庭农场”的生产实践看,这种经营形式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宁波市农业部门统计,宁波种植类的279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当地农户的平均经营面积不足3亩,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了“种地有钱赚”。

  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农场”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记者在宁波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

  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家庭农场”逐渐吸引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通过农业生产实践成长为职业农民,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发展“家庭农场”也是对此前引起争议的工商资本汹涌进入农业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浙江省农业厅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不过,也有一些分析人士担心,发展“家庭农场”涉及到众多农户的承包土地流转,需要慎重对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5年时间,对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建立承包地“身份信息”,这将为承包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发展打好基础。

  这位专业人士表示,发展“家庭农场”,关键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户为主体。政府应做好相应服务工作,转搭建便捷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协调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尽管有许多发展“家庭农场”的实践,但相关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尤其是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亟需制定出台,以便“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cprpi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