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我国养老产业缺口巨大 平均1000老人仅17张床位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2/7/27 9:17:58   
>> 相关新闻链接
·中医药循环产业出现"高利用、高清洁、低成本"发 ·工信部淘数千家产能落后矿企 冶金业涉及49家企业
·中国光伏业被指耗自己的电节别人的能 ·钢铁业寒冬袭来 钢贸商窘迫跑路
·罗莱家纺业绩变脸殃及同行 全年乐观难掩高扩张隐 ·纺织行业亏损面扩大 棉价易跌难涨
·专家: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亟待加强 ·工信部:下半年纺织企业将仍处较困难境地
·食品行业投资锐减 ·石市医药工业成本倒挂现象日趋严重

专家称,应提升至国家层面统筹安排

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制度很不完善,养老体系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较少、服务不够多样、运营效益低、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虽然近几年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速,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来讲,仍显得严重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但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也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平均1000名老人仅拥有17张床位。

我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并出现了空巢期提前、失能问题凸显等特征,从而使得我国养老产业面临重重压力。许多专家建议,我国应构建应对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及养老机构建设,甚至应将养老产业提升至国家层面加以统筹安排。

半数老人守空巢

“日子越过越憋闷。”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新华社区71岁的陈颖慈老人说,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她和老伴一直过着空巢生活,每天除了做饭就是看电视,没有外人聊天。

《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其中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39万人中老年人超过6万,“养老”正在成为社会突出问题。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吴玉韶介绍,目前我国空巢家庭及两代老人共同居住的类空巢家庭,约占老年家庭总数的50%左右、达9000万人,且空巢化趋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的特点。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现人口生育高峰,同时从30多年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父母相继步入老年,是形成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人口数量增长,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使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这些现象,均导致老年化、空巢化加剧。

子女大多很苦恼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如今已陆续到了“知天命”年纪。对于其中很多人来说,他们一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一边也开始考虑着自己的养老问题。

今年48岁的刘振清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汽车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生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每月薪水不低,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谈起养老问题,他就大倒苦水。他的父亲已去世,70多岁的母亲患有脑血栓,行动不方便,只能请家庭保姆照顾。他一周去看望母亲一次。

“我估计我老了以后,还不如我妈呢!”刘振清说。前几年,他唯一的儿子去了澳大利亚读书,眼看着快要毕业了,孩子却希望留在国外工作。尽管十分不情愿,刘振清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希望儿子将来有个更好的发展”。说到以后,他表示压力很大。一来母亲年龄不断增高;二来自己的养老也摆上日程,到时谁来照顾自己,这让刘振清十分无奈和苦恼。

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中坚力量的“70后”,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有空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家住山东省济南市的李锐在政府机关工作,36岁的他已经当上科长,虽然官职不大,但属于着重培养的后备干部。李锐说,每天的工作就一个字———忙,“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

李锐的父母也在济南,已经退休在家。尽管两家住的地方相距不远,但李锐很少有机会回家。除了白天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一般都有应酬。妻子除了上班,还得照顾11岁的儿子,也很难挤出自己的时间。“前不久我妈生病住院,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都是我爸在医院照顾,我就抽时间去过两次”,李锐说。看到父母日渐苍老,平常在家也没事可干,他也想回家多陪陪他们,但总是被工作打断,“过几年父母身体不好了,需要人照顾时,日子肯定更累”。

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同样有许多苦恼。对于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甚至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今年28岁的刘弨已经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现在每月工资在4500左右,年终还有1万元的奖金。应该说,这在当地算一个不错的工作。去年,准备结婚的刘弨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日子一下子就过得紧巴了”,刘弨说。为了这套房子,父母把这些年的积蓄基本都给他用作首付了,而刘弨也把这几年的积攒用了大半。今年6月房子交钥匙后,刘弨又开始忙起装修,等搬进去,他的银行卡上还剩几千块钱。

说起父母以后的养老问题,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刘弨显得有些沮丧,“父母养老的钱都给我买房了,我的钱刚刚够用,以后结婚有了孩子,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想想以后,真觉得对不起父母。”

机构养老“短板”多

面对急速增长的老年人群,我国养老机构正在经受着床位偏紧、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效益低、护理人员短缺等“短板”的制约。不少干部群众认为,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免税费、给予补贴、提供免费职业培训等措施,来吸引民间资本“入市”,带动机构养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表示,入住养老院的一些老人不仅需要一般的护理,还需要一些特殊照料。然而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同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多数服务人员只能做一些端茶、送饭、洗衣、做卫生等简单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民营养老机构保本经营甚至负债累累,只能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三低”状态下维持度日,靠自身积累根本无力再改善现有条件、扩大规模。

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反映,现在护工难招,因为老人24小时都要陪护,特别是对不能自理老人要喂饭、翻身、帮助大小便,这样的活一般人干不了。另外,护理人员多为“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且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结构偏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机构养老未来应走“民资为主、政府托底”路子。山东省老年学学会理事张学强认为,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兴建养老机构有三大弊端:首先,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兴建大量养老机构,投资巨大难以负担;其次,需由中央和地方供养大量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大财政负担;再次,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公办养老机构可能服务质量、运行效率等方面均较低。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养民也认为,政府兴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更多要发挥“托底”功能,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等民营养老机构不愿收养的老人为主,让这些最弱势的老人也能安度晚年。

 

 



责任编辑:cprpu
[1] [2] [3]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