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买新鲜买安全 “农夫市集”渐火
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12/7/10 11:53:00   
>> 相关新闻链接
·国内油价明日下调 汽油每升下降约0.26元 ·官方称城镇职工工资差距扩至11.9倍 存不公问题
·青岛天价矿泉水每瓶198元 贵过红酒味道苦 ·经济减速致企业利润降 全年工资涨幅难乐观
·房产继承和赠与涉及哪些费用? ·光伏IPO撞墙 阻断50亿风投退路
·GDP翻番热:19个省市区规划5年内GDP翻番 ·中国顶级奢侈品牌正在形成 服装珠宝或最先突破
·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4.81% ·唯冠与苹果达成和解原因何在?
    新华社天津7月9日电(翟永冠)种菜农户直接把无公害蔬菜卖给消费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出现了这种“农夫市集”。

    “绿色”“有机”“购物体验”等标签,吸引着城市居民。但这种建立在农户和消费者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农夫市集”能走多远?

    “农夫市集”

    每周一次的天津“农夫市集”在一个咖啡馆里。周日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前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不大的咖啡馆人满为患。

    城里人去“赶集”,听起来很有趣。消费者和商家约定时间、地点,集中交易,有点像昔日农村的“草市”。

    的确如此,“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和农户直接沟通,农户也有义务针对蔬菜的种植问题作出答复。我们倡导建立农户和消费者相互信任的关系。”天津“农夫市集”组织者李雨洋说。

    “我每周都过来买些食品。”家住南开区华苑的谢翠梅说,“在这里买的东西不但新鲜,而且能和农户聊天,真是不错。”

    注重购物体验,是“农夫市集”提供给消费者的一大好处。

    记者在天津“农夫市集”采访,遇见台湾环保人士谢睿慈正在讲解“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十几人围成一圈,相互交流分享,其乐融融。

    北京“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认为,到“农夫市集”买东西,是一种愉悦身心的“假日活动”。

    这种购物方式,让消费者信任农户提供的蔬菜与食品。天津红光农场的王涵说,在“农夫市集”卖出15只鸡,其中14只卖给了熟人,另外1只卖给了熟人的朋友。

    进入“农夫市集”的产品,由于追求“绿色”、“有机”,生产成本较高,价钱不便宜。王涵农场生产的一只鸡卖140元,鸡蛋买30元一斤。天福园的有机樱桃100元一斤,干香菇60元一两,均是市场价的数倍。

    “我和老伴一个月3000元的退休金,基本上花在了吃菜上。”谢翠梅说,“有机蔬菜平均18元一斤,我们老两口是‘月光族’。”

    哪些人热衷于赶“农夫市集”呢?

    因为产品价格较高,来“赶集”的大多收入较多。“他们收入不错,也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和购物体验,是农夫市集的忠实客户。”李雨洋说。

    注重安全

    “这是由一群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母亲志愿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人解决餐桌问题。”在天津“农夫市集”的宣传册上,李雨洋这样表述。

    “一个由上海地区承诺不在生产中使用化学制剂的农夫组成的市集,追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农业。”在微博上,“上海农好农夫市集”这样介绍自己。

    人们对食品缺乏“安全感”,是“农夫市集”产生的重要原因。

    天津“农夫市集”对农户进入的要求很多,提供健康的食品,是农户进入“农夫市集”的第一标准。

    “我们希望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借这个平台鼓励更多的农户从事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李雨洋说。

    常天乐认为,通过“面对面”交流,使消费者和农户彼此了解,认同“购物方式”,营造出相互信任,保障食品安全。“农户和消费者相互熟悉和了解,这种集市靠的是大家的共同监督。”

    李雨洋说:“我们会去农场实地考察,了解种植情况。农户也愿意和组织者、消费者交流,并把生产过程公开,这样一来,食品安全有了保证。”

    能走多远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程同顺说,在西方已产生了“农场+社区”的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合作的方式,省掉了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保障了产品质量和价格稳定。“农夫市集”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稳定联系,理念较新,成长空间很大。

    然而,“农夫市集”毕竟是“新事物”,许多人“不清楚”: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否为人们提供真正安全无害的食品?

    首先,“农夫市集”还不能对农户及农产品进行有效的把关检测,这是“农夫市集”目前受争议最大的问题。

    农户要想进入“农夫市集”,应先向市集的组织者提出申请,由组织者对农户的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得到批准,方能进入。但是,“农夫市集”通常不具有较为科学的检测手段,仅靠直观的实地考察,单纯强调不使用化肥农药,显然,对农产品质量难有较为科学的评估。

    天津农科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微生物,所以农户自行种植的农产品并非必然是安全的。

    同时,组织者并不能对所有农户进行监管。如果哪个农户的方式生产不合规定,组织者很难进行有效监督,消费者也不具备有效监督的能力。

    其次,“农夫市集”是一种非主流的食物流通体系,不能服务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另外,“农夫市集”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上有较大困难。据记者了解,大部分城市“农夫市集”场地不固定,这制约了“农夫市集”的发展。

    同时,农夫市集的组织者一般是志愿服务。比如,北京的常天乐、天津的李雨洋等,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服务。几乎没有工资,仅靠组织者的一腔热血……

    如此情况下,“农夫市集”能坚持多久呢?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