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那波拿地潮中,大批开发商一边竞拍地王,一边排着队去香港上市,不仅造就了碧桂园市值千亿的神话,更造就了拿地王-上市圈钱-增发新股-发债或者引入投行资金-再拿地王-刺激股价抬高股价——再圈钱的“地王圈钱模式”。
从2009年6月开始,历史似乎又在重演。
6月,金地的第四次定向增发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再次股权融资41亿元。随后,就有了上海赵巷新地王。
7月1日,北京广渠路15号的地王产生,就在这一周,A股房地产板块的资金净流入达32.52亿元,房地产指数上涨14.06%,房地产股票周平均涨幅超过10%。
按照天相投顾提供的数据,2009年1~7月,房地产业的融资规模总量已达313亿元,为A股各行业之首,此外,还有5家个股在6月份公布了定向增发方案。
已经上市的地产企业圈钱之后拼命拿地,准备上市的企业也要拼命拿地,为上市后作准备。张永河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王”对这两种企业都是最好的题材。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瑞银集团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还透露,在之前的3周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内地房企已经达到12家。“上半年在香港资本市场投资中国房地产的资金达到40亿美元,市盈率由4倍左右提升至目前的15~20倍,甚至25倍。”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也公开表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在海外融资已经有几十亿美元,下半年更多。整个加起来全年可能会超过100亿美元。
业内一个主流的说法是,在本次IPO重启后,已经有超过20家房地产企业计划在A股和H股上市,募集资金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所谓开发商,其实就是卖房子的工厂,如果没有地,那还叫什么开发商呢?如果没有地王,那怎么才能吸引很多人来买你的股票呢?”张永河说,2009年上半年,“抢地王是因为有钱”,2009年下半年,“抢地王是因为需要拿着这个地王,给投资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圈到钱。”
■地王地块将被跟踪监管
无论“地王”的名头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潜在收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这些潜在收益的基础是“地王”自身必须能够“赚钱”。
从现有数据看,2009年的楼市反弹似乎并不能长久,就上海市场来看,7月,颓势已现。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告诉记者,7月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比6月低近10%,二手住宅成交量跌幅更大,上海楼市7个月来首次出现成交量环比下跌。
从全国的角度看,7月一线城市成交量环比下滑,8月继续下滑,房价涨速也会随之放缓。杨红旭说:“7月份全国房价堪称处于夏天,但热度明显低于2007年夏天。”
政策层面,对“地王”不利的消息也陆续传来。2009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收紧二套房贷,楼市成交量应声而落。
7月,国土资源部公开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多数地价占房价比例在15%~30%之间,平均为23.2%,在30%以下的约占78%。言下之意,是指目前正热的“地王”潮,并不影响对房地产业暴利的判断,也就是说,房价调控的空间依然存在。
8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文,特意提到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等高价拿地杀入房地产行业时,产业结构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业内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这是对一些以房地产业为副业,但此次大手笔拿地的国企发出风险预警。
国土资源部也宣布,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地块进行跟踪。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国土部内部权威人士透露,国土部门将对“地王”的开发进行全程监管,包括从合同签订到开工竣工期间的各个环节,“要从头查到尾,监管到底”。
责任编辑:cprpw